岁月流逝,我考上大学后离开村庄,到毕业后参加工作,回到家乡的日子屈指可数,细细算来,我已离开家乡20多年了。然而,故乡的景致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时候的故乡天空湛蓝、远山青翠,村庄里开满了紫色的梧桐花,梧桐树的叶子茂盛而繁密,透过缝隙能让人感觉到阳光的温暖。
现如今我已年过不惑,却越来越喜欢安静的村庄,总想回到老家,在小路上走一走,看一看,哪怕什么也不干。村庄的西面、北面是沿“天王山”依托而下的黄柏岭,我们称之为“后岭”;南面和东面是陡峭屹立的“官山”,门前有一条小河。村庄算不上依山傍水,只是伏牛山余脉山区一个拥有几百户人家的普通村庄。
我和小伙伴每天一起上学、放学、玩耍。母亲经常坐在矮凳上忙着针线活儿,等待我放学回家。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很多,尽管家里的生活很清贫,但是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夏天的傍晚,我玩得大汗淋漓,直到听见母亲呼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我才听到肚子咕咕叫。母亲的呼唤是乡村里最动听的声音,如一缕丝线,牵扯着孩子的心。母亲在厨房里,总是重复着一个又一个娴熟的动作。母亲把柴火填到灶膛里,划根火柴点着。烟从火中飘出来,风从灶门吹过去,明亮的火焰调皮地拨弄着漆黑的锅底。灶台飘出的缕缕炊烟与铁锅里冒出的热气在厨房里飘浮,继而从窗棂、门楣溜出去,在小院里氤氲,飘过房顶,升到空中。
门前的小河欢快地流淌,草木上晶莹剔透的露水是昨夜雨落的印痕。宽厚的河床、细细的河沙和对岸郁郁葱葱的麦田是美丽的风景。一条条弯曲的黄土小路引导着人们攀往山顶。晚上,月光下的河水泛着银色的光芒,池塘里的蛙声此起彼伏。
每当夏日来临,门前菜园里的花儿就会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沁人心脾的花香,弥漫在老屋的窗前房后。几场雨后,各种蔬菜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生长:一串串豆角缀满架子;紫色的茄子闪闪发光;西红柿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水灵灵的黄瓜散发着清香;红绿相间的小辣椒,分外鲜艳。
我经常和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像青蛙一样在河里游泳。除了下大雨的时候水会浑浊而凶猛外,大多数时候,水是清澈、温柔的。河里有很多小虾,我时常约小伙伴去捞虾,半晌就能捞上半桶。回家后,将虾用清水洗净,然后爆炒,再用烙馍卷好,就是一顿美餐。
雨后,我和小伙伴去村里的桐树园摸幼蝉猴。我们仔细寻找幼蝉猴待的洞口,用指头轻轻一抠,洞口就变大了,这时,会看到里面有一只轻轻蠕动的幼蝉猴。把手指放进地洞,让幼蝉猴爬上自己的手指。这时需要忍些微微的疼痛,然后慢慢地把幼蝉猴放进玻璃瓶。
家乡教会我拼搏奋斗,教会我朴实、正直,更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房舍随简,但非常温暖;茶饭虽粗,却十分香甜。
浓浓的乡愁弥漫在我的心中。故乡将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和永不褪色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