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陈氏皮影:流转在灯火中的光影传承

□ 本报记者 孙江锋 通讯员 李启东

陈志国制作皮影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摄

核心提示

皮影戏在中国历经上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也被称为“影子戏”“灯影戏”。今年75岁的陈志国已与皮影结缘60载,会雕刻皮影,也会耍皮影戏,他曾跟随江湖班子走南闯北,也曾多次到法国演出皮影戏。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5月18日,请您跟随记者走近陈氏皮影,去看看那流转在灯火中的光影传承。

【皮影世家】 世代与皮影戏结缘

“干这个行当,既是家传,也是我的个人爱好。”陈志国个子高高的,头发花白,他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唐山味儿,熟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皮影陈”。当日说起皮影戏,他的话匣子不由自主地打开了。

“你看,这是霸王别姬里面的人物虞姬,多好看!”随着老陈拈起一件皮影放在灯下,一段绵延千年的家传历史徐徐展开。

陈志国出身皮影世家,祖上是开封陈留镇人。他的爷爷曾告诉他,金兵灭宋时,他们家世代以“皮影戏”为生的先祖被金人掳去,连同演杂剧的、说书的、弹琵琶的等各类艺人几百家。他们随行军队伍表演,供金兵娱乐。后来,先祖被带到河北唐山遵化落户,世世代代以“皮影戏”为生。

“我在唐山长大,从小跟着长辈在皮影戏后台玩耍。13岁时,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开始跟着皮影戏班子走南闯北。”老陈说,他的父亲见他心灵手巧,把他送到天津蓟县(今蓟州区),拜皮影老艺人张君为师,学习皮影雕刻制作技艺。

老陈从基本技法学起,肯吃苦、悟性高,也许他天生就是耍皮影的料,别人要三年才能出师,陈志国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便掌握了皮影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皮影艺人的骄傲。在皮影戏的舞台上,有英雄草寇的刀光剑影,也有公子小姐的莺莺燕燕,还有神仙妖魔的志怪传说。在家人和师傅的教导下,老陈继承了这些人物的精彩故事,皮影一耍就是一辈子。

1970年,陈志国参军入伍,四年后转业落户许昌,为许昌人民带来了精彩的冀东皮影。他不仅会表演《穆桂英挂帅》《呼延庆打擂》《武松打虎》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广泛传唱的老戏,还把《野火春风斗古城》《朝阳沟》等著名小说、戏剧改编成皮影戏,所有的人物、道具、配乐,都由他一个人创作设计。

【巧手匠心】 刀雕彩绘上千件皮影

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以牛皮、驴皮为佳。用红、黄、青、绿、黑等透明的纯色颜料上色,使皮影人物及道具在灯光的照耀下,影子能被晶莹剔透地投摄在布幕上,具有独特的美感。

沿袭传统戏曲行当的分类,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皮影人物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主杆和双手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行话说,皮影人物的头叫‘头茬’,身体叫‘戳子’。各个部位选用的皮子也不一样,从下往上皮子要越来越薄,因为上身需要做各种动作,所以皮子越薄操作越轻便。另外,皮子越薄透光性越好,能把人物的脸部细节更好的投影到幕布上。”老陈说。

陈氏皮影的雕镂制作以上等驴皮为原料,经炮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首先,将处理好的皮料切块用温水烫平,然后用钢针描绘图样。随后,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版上镂刻。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如今,透明颜料取代传统色料,透光效果更好。”老陈说,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分深浅色区、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上色后再刷一层桐油,能使皮影的色彩更加鲜艳靓丽,影子被投到幕布上颜色更漂亮,还能增强皮影的透明度和耐用性。最后是订缀,就是把皮影人物的各个部位、关节用线订缀起来。

老陈雕刻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一脉相承,他学习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每个人物的脖领处都有插口,可以安装‘头茬’。皮影的身体是共用的,更换‘头茬’就是更换人物。目前,我有1000多个‘头茬’,120多个‘戳子’。”老陈说。

【守护传承】 古稀皮影人的平凡坚守

“做皮影这玩意儿,太费工夫了。”老陈说,整个皮影从选料雕刻,再到涂彩上色,连缀安装……一套工序下来,最少需要一个星期,工艺复杂的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早年间,陈志国只制作皮影,后来由于耍皮影的人少了,他才上手表演。毕竟是家传的手艺,从小耳濡目染,他不光能操弄皮影,还能演唱剧本。

“操作皮影的人叫‘拿线’,左边的叫‘上线’,右边的叫‘下线’,屏幕叫‘窗户’……一场皮影戏需要多个人物,要时刻关注剧本,配乐、唱戏、动作要匹配。”陈志国说,皮影《松棚会》剧本有11万字,行话叫“连台本”,完整演下来要半个多月。

皮影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

陈志国传承的正是冀东皮影,他曾多次远赴法国演出。2008年,陈氏皮影制作技艺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9年,陈志国被许昌市文化局认定为第一批许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2016、2017年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展活动及唐山、玉田等外地展演中,老陈的皮影戏深受观众好评。

近年来,常有企业、学校、商家举办活动、烘托人气邀请老陈表演。尤其是从国庆到来年正月十六都不得闲,有时春节需要连着演出。老陈说:“家传的老手艺不能在我手里失传,我现在收了一个徒弟,教她皮影制作技艺。只要年轻人喜欢皮影、愿意跟我学,我都愿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