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通过牵引力的作用,带动内部齿轮传动

民间牛人复原“木牛流马”

□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文/图

郭建民安装制作的“木牛流马”

核心提示

“木牛流马”是一种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步行轮行相结合的木质运输器具。据历史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使用“木牛流马”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

由于历史悠久,“木牛流马”的样式、样貌不明,很难还原,但民间自有高手在。长葛市石固镇祥符梁村村民郭建民,用一双巧手复原的“木牛流马”,成了当地村民的“新宠物”。今天,咱们就走进这位民间牛人,探寻他的“巧手人生”。

【自学成才】

巧手复原“木牛流马”

“这是木头做的小玩意儿,用绳子一拉就能往前走。”7月1日,在长葛市石固镇祥符梁村,村民郭建民牵着自制的玩具“木牛流马”在大街上展示。

郭建民制作的“木牛流马”,如小型宠物犬大小,可以在拉力的作用下通过齿轮转动往前走,形态可掬,完全复刻了古人的智慧。

郭建民说,他制作的“木牛流马”由87个木质零部件,60余个螺丝拼装组成。用绳子牵引“牛鼻子”,“木牛”的四条腿就能左右摇摆行走前进。

“‘木牛’内部有三个齿轮,四条腿安装的角度不一样,主要是运用左右摇摆的重心力前行,是网上比较流行的智力玩具,其实它的背后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郭建民说。

郭建民的木工手艺一半来自传承,一半来自自学。

“俺叔手部有一点儿畸形,做事不方便,但他在村里剧团拉头把弦,还从老辈人手里学会了一整套‘细木活儿’,我就是从他那里学了一点儿木匠活儿。”郭建民说。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比较发达。偶尔间,郭建民在抖音上看到别人制作的“木牛流马”,于是萌生了自己制作的想法。

“我从网上下载了‘木牛流马’的制作视频,反复观看、学习、琢磨、研究。”郭建民说,一个多月后,他制作出了自己的“木牛流马”。“前两个都废了,第三个才制作成功,其核心就是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带动内部齿轮传动。”

【忠爱木工】

潜心琢磨木艺绝活

平日里爱说爱笑的郭建民,只要拿起工具做木工活儿,就像立马变了个人一样,不苟言笑。

1976年,郭建民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民办教师。8年的教师经历,让他爱上了学习,后来他又开起了铸造厂。爱钻研的劲儿,令他解决了很多周边厂家难以攻破的铸造难题。

“办铸造厂时,厂里的模具都是我制作的,当时不少专门做模具的人都说要来向我学习。”郭建民说,正是这段创业史,让他不仅积累了一些财富,更是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

退休后,郭建民想起了曾经跟堂叔学过木工手艺,尝试捡回当初的手艺。

“我学过一点儿皮毛知识,加上有过铸造经验,想着做木工应该不难。我从制作曲胡开始,自己买木料、找样品,照葫芦画瓢,没想到还真行。”郭建民说,他拿着自制的曲胡,找来当地的师傅拉唱。自制的曲胡不仅外观精巧,而且音色出众。

得到认可后,郭建民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把、第二把……越来越多的曲胡被制作出来,他也成了当地知名的曲胡工艺师傅。

“后来,我刷抖音看到有人制作鲁班马扎、‘木牛流马’、鲁班锁等木工制品。我心想,别人能做出来,我也能做出来。”郭建民说。

就这样,郭建民反复观看视频,截图学习,每日钻研,琢磨更加精细的木工手艺。凭借自己的喜好,靠着一股子韧劲儿,他先后制作出了鲁班马扎、“木牛流马”、鲁班凳、鲁班锁等工艺品,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工师傅。

【传承技艺】

让老手艺重新“活起来”

退休后,郭建民办起了木工作坊。他先后购买了精密车床、全自动雕刻机、电刨、电锯、电钻等,每日钻到自己喜爱的木头堆里,琢磨着还没解决的木工难题。

在这样敲敲打打的日子里,郭建民一待就是16年,靠着爱钻研的劲头,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木工作品。他制作的鲁班凳成了很多买家眼里的抢手货,弦子、曲胡、二胡等乐器,也吸引了郑州、洛阳的客人慕名而来。

“我就爱鼓捣这些东西。比如,制作鲁班马扎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中间锯口我琢磨了3天,才想明白怎样才能把整块木料中间完整锯成两半。想通了以后,我高兴了好几天。这就是我,必须把这个事儿琢磨透了。”郭建民说。

闲不住的郭建民,总爱帮助邻居修补家具。今年春节,郭建民免费为全村人刨光案板、维修家具。

爱琢磨的郭建民,最近又在琢磨准备制作一个“飞鸟”。

“原理我已经想通了,图纸都在我脑子里,我想用铁皮或碳纤维之类的原料做出‘飞鸟’,材料备齐后就动手制作。我想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郭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