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小店经济”提升城市温度

年轻的面孔激活了传统夜市

摊位更具设计感,商品更具创新性,线上“引流”更有效

年轻的摊主充满活力

年轻人的鲜榨果汁摊儿

□ 本报记者 张铮 文/图

核心提示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夜市迎来了人潮涌动。不知从何时开始,大街小巷摆摊儿的主角换上了年轻面孔。

作为城市“夜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后备厢经济”已被看作激发城市生机活力、促进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方式。而在市区的各个夜市,年轻人摆摊儿售卖的商品也更加时尚。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摆摊儿呢?

门槛低投资少

摆摊儿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7月15日晚,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夜市发现,接地气的路边摊儿被视为城市的“烟火气”,不仅使消费形式更多样,而且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市区金汇广场,正在摆摊儿的刘明昊说,夜市摆摊儿门槛低、投资少、灵活度高,是创业的好机会。因此,两个月前,他决定把摆摊儿卖果汁作为副业。

市区春秋广场上,一个烧烤摊儿前排起了长队,年轻的摊主张洋忙得不可开交。“起初只有我一个人守着小摊儿,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就请了个帮手。周末忙的时候,都顾不上去厕所。”张洋告诉记者。

张洋摆摊儿的时间不长,却充分展现了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他的小摊儿上架着一部手机,用于在社交平台上直播。

“我是刷短视频时看到了这个烧烤摊儿。来尝了一次,确实好吃。”在张洋的小摊儿前排队的市民说道。

采访中,这些年轻人回想起摆摊儿的第一次,都是五味杂陈。当时的忐忑、挣扎与期待,已在他们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任柯与妻子第一次在夜市上推着移动餐车售卖时,总觉得路上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们,好在第一天摊儿上的东西卖得挺好。“那天我的自信心爆棚了,感觉特别好。”任柯说。

如今,随着城市“烟火气”的升温,夜市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记者浏览多个社交平台发现,“摆摊儿攻略”等话题的点击量直线攀升。摆摊儿已然成为部分年轻人的新选择。

既潮又酷

商品更具创新性

“我们这代人摆摊儿的目的虽然也是挣钱,但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售卖。”对于摆摊儿,20多岁的明明有着自己的理解。

确实,在明明的摊位前,记者能看到不仅摊位美化了,而且商品更具有创新性。“手工糕点、鲜花、盲盒、手工艺品、宠物食品等是年轻人摆摊儿售卖的热门商品。”明明说。

随着近两年“后备厢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摆摊儿大军”。和传统的摆摊儿不同,这些年轻摊主更注重通过精心布置来营造氛围——定制背景布,印上彰显个性的标语,装扮LED彩灯,这些已然成为年轻人摆摊儿的“标配”。此外,年轻人善于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吸引顾客,提高影响力。

经营烘焙产品的张培紧跟时代步伐,赶上了线上直播的潮流。张培将社交平台的账号贴在摊位的显眼位置,引导顾客关注其账号。

“比起在摊位上吆喝,线上发布的视频更能吸引顾客。线上‘引流’的顾客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外地的,买卖过程中我会和他们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张培告诉记者。

如今,年轻人加入“摆摊儿大军”产生了良性的“化学反应”,激活了传统夜市。年轻摊主更注重设计感,其售卖的商品更具创新性。这些形形色色的商品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和好奇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摆摊儿,夜市的“网红”小吃也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烧烤、小龙虾等常见美食之外,一些年轻的摊主带来了汉堡、烤牛排、捞汁海鲜等新产品。

量力而行

取得成绩并不是那么简单

“搞副业中,感谢关注!”这是一个年轻摊主的抖音号简介。摊主魏云告诉记者,她的本职是做新媒体,今年春节时看到很多年轻人摆摊儿的视频,于是也想试试。

每天刷烤盘、补充原料花费半个小时,提前穿好烤肠用去半个小时,再加上每天出摊儿的3个小时,魏云牺牲了日常娱乐的时间,换来了“烤肠自由”。

“摆摊儿比较磨人,生意不好时也会受到打击。”魏云谈到未来的规划时说,“我暂时不会辞职,摆摊儿可以当作副业,但我不推荐大家全职干这个。”

虽然年轻人摆摊儿看起来是一件有趣的事,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一些年轻摊主不一样的心声——“累”“收入不稳定”“很忙”。

记者在社交平台查阅后发现,不少网友发布了自己的摆摊儿视频,感叹摆摊儿并不简单,更有人吐槽“摆摊儿俩小时,净赚20块”“一晚上只有几个顾客,还都是朋友捧场”。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超九成白领有跳槽的意向或行为,积极“搞钱”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主旋律。

随着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越来越浓,像魏云这样线下摆摊儿+线上拍摄视频的博主并不少见,年轻人在经营摊位的同时,还能在互联网上收获流量和“粉丝”。但同时,互联网的摆摊儿经验信息良莠不齐,大家还是要谨慎,量力而行,取得成绩并不是很容易。

年轻人到底要不要摆摊儿?怎么凭借摆摊儿去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仍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但切忌盲目跟风、冲动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