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探寻汉代大贤陈寔的许昌印记

一代“德星”陈寔与“梁上君子”

□ 本报记者 孙江锋 通讯员 路志纯 路璐

长葛市古桥镇苑店村东侧的陈寔墓园“陈园” 本报记者 孙江峰 摄

核心 提示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人(今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是颍川陈氏的第九世孙。他主张仕而爱人,讲究诚信,德高望重,名倾天下,被推崇为“颍川四长”之首。

与陈寔有关的感人故事有50多例,“梁上君子”“难兄难弟”等典故已被纳入《汉语成语词典》。陈寔在许昌留下了哪些故事?7月16日,记者走进汉代大贤陈寔墓园,探寻他的许昌印记。

陈寔墓园见证汉之大贤

长葛市古桥镇苑店村东侧有一座占地177平方米的墓冢,这就是陈寔的墓园——陈园。陈园呈长方形,坐西朝东,正门为一重檐牌坊。牌坊两侧的柱子上刻有“德星后裔光耀乾坤,颍川支派遍布天下”金色字样对联。

进入陈园,迎面是一个大香炉,香炉后矗立一座高大的陈寔雕像,雕像基座上写有“中华望族颍川陈氏始祖”等字样。雕像一旁的石碑上,镌刻着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撰写的碑文。

墓园里松柏森森、郁郁葱葱,在苍松翠柏之间立有两座凉亭,左为教子亭,右为德星亭。2001 年,陈寔墓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寔雕像后面是高大的墓冢,墓冢高约7米,占地177平方米,绕墓冢缓步行走,陈寔贤德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陈氏盛于颍川,而颍川陈氏的发迹与陈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寔是东汉人,生于今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天下陈氏尊陈寔为中华望族颍川陈氏始祖。”原长葛市文联副主席、长葛市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路志纯说。

路志纯介绍,陈寔出身卑微,但他勤奋好学,县令邓邵推荐其到太学深造。学习期满,经举孝廉入仕,先任西门亭长(分管治安),后被提拔为郡功曹(分管人事),随后被司空黄琼召为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令,而后任太丘(今商丘永城太丘镇)县令长。

陈寔为政修德清静、不扰百姓,因郡相乱征赋税、目无法纪,辞职回家。当时朝廷逮捕乱党,陈寔受到牵连,主动入狱,后遇赦获释。陈寔公正断判,以理服人。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数拜公卿。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奏请陈寔越级入仕,陈寔辞谢后,多次拒绝应征,托病居家养老。

陈寔辞官回乡后与人友善,他德高望重,被世人尊为“德星”。公元187年,陈寔在家中病逝,葬于陈故村西不远处的苑店村。

敦厚谦让,感化“梁上君子”

陈寔自幼勤奋好学、聪慧明达、任劳任怨、孝敬父母、友爱乡邻。为官行政期间,他清正于己,有为于民。

陈寔上任太丘长后,一不拜官,二不请客,三不送礼,当天就乘坐牛车查看民情。当时,太丘地处古汴水之滨,地势低洼,十年九灾,田园荒芜,盗窃成风,民不聊生。

陈寔利用半年时间,访查大小村镇市场,宣讲德化道理,大力劝喻乡民耕农种桑,兴修水利,富泽后世。在处理恩怨纠纷中,陈寔持论公正、不偏不倚,用仁爱感化百姓。很快,太丘人民风日正,农桑有序,人心稳定,呈现出百叶渐盛的势头。

据《后汉书·陈寔传》载:“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后来,全县竟无人再告状,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空牢无讼”的现象。

太丘隶属沛国(今安徽濉溪县),陈寔在太丘的政绩让沛国国相很不满。国相是朝中乱政宦官的亲信,他凭借权利对太丘苛捐赋税,想以此整垮陈寔。无奈之下,陈寔解下印绶,愤然弃官。

陈寔回到故乡后,对学者教其先德行而后文艺,对长者勉以仁义,对少者导以孝悌,对村人讲农桑、谈种植、劝勤俭、善诱善道。乡里对陈寔极为尊重,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以至于临近乡里都流传着“宁可去坐牢受刑,也不在陈老面前丢脸”的话语。

流传甚广的“梁上君子”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一天夜里,陈寔就寝时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块衣襟,他心中一惊,立刻明白家里进了盗贼。他转念一想,假装没有发现,而是不动声色地穿戴整齐,在正堂严肃地训导小偷说:“人生而本善,由于不严格管束自己,才偷盗成性,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样。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

梁上的小偷大惊,原来自己早已暴露,于是从梁上跳下,跪地叩首请罪。陈寔态度温和地说:“看你相貌神态不像恶人,大概是生活贫困才被迫如此。你一定要克制自己,正当做人才是啊!”陈寔说完,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小偷非常感动,连连叩头请罪,从此改邪归正。

此事传扬出去后,当地再无偷窃,地方清静,百姓安乐,“梁上君子”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德星聚奎”的传说故事

陈寔在家乡时,想到了好友荀淑。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魏都区)人。荀淑博学多识,曾任朗陵侯相,莅事明理,被称为“神君”。

荀淑和陈寔志同道合、交往深厚,经常聚在一起议书论文。有一天,陈寔带着儿子陈纪、陈谌和孙子陈群,驾车颍阴拜访荀淑。二人见面,格外高兴,荀淑特别安排在小西湖热情款待。

荀淑的8个儿子皆才学出众,品德高尚,被誉称“八龙”。孙子荀彧、荀悦,皆一代英才。席间,长子叔慈、次子慈明敬酒,其余6个儿子陪同。老友重逢,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聊到了深夜。

月光下的小西湖令人流连忘返,就在两家三代人推杯换盏、谈天说地欢畅聚会之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见众德星相聚在一起。于是便奏报皇上:“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于是,皇帝下令在方圆五百里内寻找。当时,京都洛阳距离颍阴380里路,正好在500里内。后来发现是陈、荀两家,兼之陈寔、荀淑一向以贤德闻名于世,于是就有了“德星聚奎”的故事。后人根据“德星聚”的传说,在小西湖建造了一座“聚星亭”(亦称德星亭),以此纪念此事。

《明一统志》卷中这样记载:“德星亭在许州西湖上。汉荀淑故宅,陈实尝诣淑,子弟咸在,太史奏德星聚,后人因建亭。”

据长葛市志等有关资料记载,陈寔晚年在长葛市后河镇西樊楼村隐居。当地原有86座坟墓,36通墓碑,墓侧有太邱祠一座,亦称德星观。这里青山秀水,绿树红墙,殿阁宏伟,景色宜人,曾被列为长葛八景之首。

公元187年,陈寔病终家中,享年84岁。临终时陈寔遗嘱:俭丧事,薄棺木,穿原衣……消息传开,社会各界自愿前去送葬的有3万多人。人们共同为他刻立石碑,谥号“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如今,故里百姓为纪念陈寔,修建了“仲弓祠”。每年春节,当地陈姓人家都要贴上如下对联:“易学源流宗华山,文范德业贯颍川。”横额书“太丘遗风”,以示对陈寔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