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建安区陈曹乡有一个叫前孙汪的大村庄,它东临鄢陵,北临长葛,地处建安区三地交界处。明朝洪武年间,孙、汪两姓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于此,按姓氏取名为孙汪村,后来分为前孙汪和后孙汪两个村。
民国时期,匪患猖獗,民风尚武的前孙汪村是如何抗击土匪的?本期“人文许昌”,记者带你走进前孙汪村,探访它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孙、汪两姓人
在此聚居得名孙汪村
“我们村的祖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过来的,孙姓人家居住在村子前边,汪姓人家居住在村子后面,从而有了前孙汪村和后孙汪村。”8月4日,在建安区陈曹乡前孙汪村党群服务中心,该村80岁的退休教师赵同山向记者讲述了该村村名的由来。
据了解,孙、汪两姓人家迁居许昌后,以农耕为主。生活上,两姓人家相互照顾、团结和睦,亲如一家。后来,许昌城东大张村的五兄弟逃荒,其中三个兄弟落户前孙汪村,另外两个兄弟安居在后孙汪村;随后,大炕李的李姓人家、闫赊店的肖姓人家、伍连村的李姓人家先后迁入。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前孙汪村成为2000多口人的大村庄,有张、李、赵、吕、邹、肖、宗、胡八大姓氏。
前孙汪村神力庙的碑文也证明了赵同山的说法:明朝洪武年间,孙汪两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桃源迁此定居,按姓氏取村名为“孙汪村”。
采访时,当地村民带领记者来到前孙汪村大街中间,只见一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大槐树依偎在墙角。有群众说,这一棵大槐树就是为纪念最初迁徙此处的孙、汪两姓移民栽种的。
上图:前孙汪村的东寨墙
下图:该村为纪念迁徙此处的孙、汪两姓移民栽种的大槐树
前孙汪寨“保卫战”
历时四天三夜
“前孙汪村是个民风尚武的村庄。当年,村民喜欢舞枪弄棒,强身健体,所以习武之人非常多。”该村另一位退休教师张水林说,明清时期,为预防匪患、兵患的侵扰,许昌多地以村为单位建起土寨,挖有寨河,架有吊桥。前孙汪村号召广大群众,建成了前孙汪寨。
1926年2月5日,前孙汪村附近的村庄有年集,很多群众前来赶集。赶集的村民在集市上得知消息,有土匪要攻打前孙汪寨,便回去报信。前孙汪寨的保卫队员闻讯后,立即登上寨门,吹响报警号角。信号一响,广大村民从四面八方回到寨内,拉起吊桥,紧闭寨门,静观其变。
寨主张中五召开保卫团会议商量对策,大家对以崔老五、连老四为首的恶匪围剿前孙汪寨进行分析。随后,张中五安排李石滚率领一分团进入东南炮楼,他带领二分团进入南炮楼,张九合率领50名红枪会队员随时支援。任务分配完毕后,大家手握长矛大刀共同宣誓:“匪寇猖狂,保我村庄,人在村在,誓与村寨共存亡。”
当日傍晚,50名红枪会队员事先埋伏在村头,刺死、刺伤十几名准备攻打村寨的土匪。首战告捷,村民打击土匪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夜过后,后续的土匪喊叫着要攻打前孙汪寨。早有准备的村民利用土炮,将前来偷袭的土匪打得鬼哭狼嚎。
前孙汪寨“保卫战”历时四天三夜,打死打伤土匪不计其数,是以少胜多的抗匪事件。当时,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打击土匪的斗志,为当地村庄保家安民,抗击匪患树立了典范。
前孙汪村曲剧团
名声在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各村成立农民协会,斗地主,反恶霸,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当家做主。
1954年春,为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前孙汪村开始筹办曲剧团。该曲剧团由戏曲爱好者张大全、张国申、张凯全等组织发起成立,邀请宝丰县会拉、会唱的连喜元当老师,百十名男女青年报名学戏。连喜元经过试唱筛选,最终批准20多个年轻人加入曲剧团。
前孙汪村曲剧团成立后,连喜元教导演员,从唱、念、做、打基本功抓起。演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会唱的剧目越来越多。
1955年,原许昌县第三区举行的戏剧会演大赛,前孙汪村曲剧团在十几个剧团的评比中,演员唱腔优美、演艺精湛,演出的剧目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演员的士气。
在随后的几年里,该剧团不断被长葛、鄢陵、太康、西华等地戏迷邀请。他们表演的《天仙配》《大祭庄》《白蛇传》《小二黑结婚》等剧目,轰动了许昌周边地区。
“我们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这些内容,建设农耕馆和村史馆,把村庄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建安区陈曹乡前孙汪村党支部书记张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