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许昌

吃上一口焖面 感受一份乡情

焖面

□ 本报记者 张铮 文/图

核心提示

一座城市,因为美食而灵动;一种记忆,因为味道而鲜活。

一碗面,就是一份乡情。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陕西油泼面、上海阳春面、四川担担面……

到了河南,除了众所周知的河南烩面外,焖面也深受家家户户的喜爱。

尤其是襄城焖面,其用料精细,制作精巧,色香味俱佳,再配以清汤、鸡蛋汤等,并伴以大蒜佐食,使食客们吃兴大增。

最美的食物,往往来自平凡大众。8月31日,记者来到襄城县,为您探寻这道地域美食的前世今生。


美食里藏着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面条是人类最早的饮食之一。

8月31日中午,记者来到襄城县一家面馆,作为招牌的襄城焖面几乎每桌必点,扑面而来的香气,勾起了不少人的乡情。

“襄城焖面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在等候的间隙,襄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室主任宋惊涛向记者讲述起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窃取了汉室江山。为稳固自己的权位,王莽派人四处追杀刘秀。

相传,刘秀闻讯从洛阳城逃出,一路翻山越岭,只身一人逃到襄城县,来到紫云山下一个小山村里。此时的刘秀已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

刘秀情急之下躲进了宋老汉家中,他双手抱拳对宋老汉恳求道:“老人家,我是汉室宗亲刘秀,王莽派官兵抓我,请您救救我吧。”宋老汉听说是汉室刘秀,急忙将其藏到了房后的草垛里,并生火为他做饭。

宋老汉本想为他做一碗汤面条,但慌乱之中将擀好的面条直接放入热锅内,却忘记了添水。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向锅中沏入油水,蒸出了一碗油光闪亮的“焖面”。刘秀吃后,精神大振,体力得以恢复,不久就得以脱身。

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仍不断想起当年落难时救过自己的宋老汉和那碗香喷喷的焖面,于是派大臣将宋老汉请进宫中。刘秀为感谢宋老汉的救命之恩,封他为宫廷御厨,专门制作焖面供自己和王公贵族们食用,并特封宋老汉制作的焖面为“天下第一面”。

说话间,面馆老板把焖面端上了桌,再配上一碗紫菜蛋花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夹一口面放入嘴中,面香筋道、口感适中、香而不腻。


焖面的历史演变

在河南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襄城焖面的影子。襄城焖面更偏向主食,代表着河南盛产小麦、河南人民喜爱面食。

在周广伟撰写的《中原地标美食——襄城焖面起源考证》一文中,对襄城焖面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面条最初为‘饼’类,东汉称‘煮饼’;魏晋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唐朝叫‘冷淘’。直到宋朝,因状细长,改称‘面条’。”从《东京梦华录》的描述看,那时面条已深受人们喜爱。

襄城县盛产一种植物——荆苕。漫山遍野的荆苕,成为山羊的主要饲料。用荆苕饲养出的山羊成为制作襄城焖面独具一格的食材。

从烹饪技术来讲,面条味甘、性温,易消化,热量高,可补虚、养胃、益气。焖出来的面,不会破坏面粉中蛋白质的分子网状结构,蔬菜的养分和水分流失最少。

同时,铁锅储热性强,通过热传

递,汤汁的味道能慢慢地浸润到面条里,所以,焖面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口感极好。

“先在油锅中爆炒羊肉,再放入豆芽等配菜,最后才放入面条进行焖制。”老板告诉记者,他做了20多年襄城焖面,最关键的是把所有食材都放进锅里之后,要不停地旋转锅,这样做出来的焖面,不仅能让面条均匀地吸收菜汁中的精华,还口感弹滑。


焖面有了地方美食标准

明万历年间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襄城人辛自修,在海瑞赴襄城县探望他时,也曾用襄城焖面来招待海瑞。

尤其是近年来,襄城人将焖面制作工艺逐渐改良和完善,也使得襄城焖面的生命力愈加繁盛。

如今,焖面在襄城有超越食物本身的内涵,对焖面的喜爱,已经渗入襄城县人的血脉。

襄城焖面已成为襄城县美食的代名词。

2023年,《襄城焖面烹饪技艺》被许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实施,这是许昌市首个餐饮行业地方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县级确定的美食标准。该标准对襄城焖面的食材比例、处理方式、烹饪技巧、制作时间、使用器具以及感官要求等都进行了明确要求。

地方美食标准的确立也标志着襄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方特色美食名片创建和打造特色餐饮区域品牌体系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正宗的襄城焖面焦黄油亮、软香不腻、回味无穷。中午时分,一大盘味美价廉的焖面配以紫菜汤或鸡蛋汤,再配上几瓣大蒜,那种从舌尖到胃腹的满足感令人久久难忘。

如今,襄城焖面馆已开到全国各地,成为更多人成长中弥足珍贵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