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周杉杉 文/图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暑期,各地的博物馆,包括许昌博物馆都迎来大批游客,从一件件文物中,人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许昌博物馆三楼展厅展示有文殊、普贤、释迦牟尼的三幅明代画像,它们虽历经数百年,但色彩依然鲜艳,艺术手法看似简练却不失完好。那么,这些明代的菩萨画像出自哪里?明代菩萨画像的特征都有哪些?本期《人文许昌》,我们就从三幅菩萨画像说起。
三幅菩萨画像原在文峰塔内保存
前几天,记者陪同外地来的几位朋友来许昌博物馆参观,在三楼“许州记忆”展厅的展柜内看到三幅彩色的菩萨画像,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释迦牟尼。从画像下面的标牌上可以看出,这几幅彩色菩萨画像是明代的文物。
那么,这些菩萨画像来自哪里?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9月3日,记者在许昌博物馆见到了该馆文物保管部主任陈文利。
“这三幅菩萨画像原来在许昌文峰塔内保存,后来被转交到许昌博物馆收藏。”陈文利说。
许昌的文峰塔是一座明代建筑,因其挺拔耸秀、巍然屹立,成为城市的地标。
许昌文峰塔曾被誉为“河南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2006年6月,许昌文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最初叫文明寺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为时任许州知州郑振光发起修建。”陈文利接着说,当年建塔的愿望是消灾避祸,文运昌盛,振兴许州。1994年8月,许昌市政府拨专款对文峰塔塔身出现的裂缝、弹痕、松动等破损现象进行维修和加固,使其再现当年的宏伟壮丽。修缮期间,施工人员在塔的最高层天宫内发现了一面素面铜镜,与铜镜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把铁剑。
而这三幅彩色的菩萨画像原先也保存在许昌文峰塔内,后来,为不使文物流失、损坏,曾经护塔的老和尚将其珍藏于家中。
1996年10月,老和尚将这三幅保存完好的菩萨画像一同捐赠给许昌博物馆。后经我市文物专家鉴定,将其确定为三级文物,目前一直收藏在许昌博物馆内。
传说故事为画像增添动人色彩
文殊、普贤、释迦牟尼三幅菩萨画像为纸本竖幅,构图工整,人物形象逼真,色彩依旧。
陈文利介绍,佛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当时佛陀的弟子开始制作佛像以供奉和敬礼,其中就有各种菩萨画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各种菩萨塑像和画像就出现在寺庙等场所。
画像与塑像不同之处就是画像从视觉上更加丰富,也便于人们携带与悬挂。随着佛教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传播,佛像逐渐成为佛教信仰和文化的核心之一。
明朝期间,自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除世宗崇道排佛外,他们大多都信奉佛教。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有饭吃,年少时就曾出家为僧,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跟随白莲教徒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的行列。朱元璋目睹了元代崇尚喇嘛教所产生的许多弊端,因此当上皇帝后对佛教采取了既利用又整顿的方针,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更进一步。
那么,文殊、普贤、释迦牟尼三菩萨都是干什么的?
文殊,梵文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文殊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专司智慧,在众多的菩萨里面,文殊菩萨的智慧为第一,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据说,文殊菩萨曾是七佛之师,众佛就是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得以成佛的。传说文殊菩萨讲道说法的道场在五台山。由于文殊菩萨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在四大菩萨的道场之中,五台山排名第一。
“普贤菩萨的形象非常好辨认。”陈文利说,在寺庙中,普贤菩萨一般头戴五佛冠,全身金色,右手持着莲花或如意,安详地坐在一头六牙白象的身上。明朝人胡安世所著的《译讹赖宗教记》里,记载有关于普贤菩萨与峨眉山的故事:相传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一个峨眉山的隐士在山上采药,偶遇一只白鹿,这只白鹿踏过的地方,形成一片片莲花。隐士打听后,方知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隐士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发展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在公元前486年涅槃,大约与我国的思想家孔子为同时代,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被视为圣人。
明代菩萨画像都有哪些明显特征
“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陈文利介绍,在绘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在艺术流派方面,先后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
菩萨画像除了要具备特有的慈悲宽厚的内在气质外,还要有标志性的外在特征,这些特征因时代而异,构成了菩萨特有的形象。从菩萨的特征上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元素和审美特征。
元、明、清三个时期,菩萨形象的发展空前繁荣,几乎遍及各个村落,但绘画手法过于程式化、概念化。
另外,当时的菩萨画像色彩艳丽,敷红着绿,装饰繁缛,在表现内容上逐渐走向民俗化。
陈文利说,博物馆是一处展示珍贵历史遗存和人文记忆的“窗口”,润物细无声地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今天,各地的博物馆正在以更加多样的方式不断让文物“活”起来,这对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彰显磅礴气象,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