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9月12日,雨后的田地里透出丝丝凉意,却挡不住烟农们丰收的喜悦。
采摘鲜叶、打编上架、装入烤箱、运往仓库……襄城县双庙乡的烟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襄城县正式拉开2023年烤烟收购工作序幕,全县各个烟叶收购站开磅收购烟叶,今年计划收购31.5万担。
那么,这座有着“烟草王国”“东方的弗吉尼亚”之称的小城,是如何依靠自然优势、特色文化,跻身我国烟草文化之乡的呢?
在这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烟草清香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老的襄城县,探寻“烟叶王国”的故事。
1.溯源 襄城始种晒烟可追溯到明朝
当日,记者在襄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室主任宋惊涛的带领下,来到了颍阳镇烟叶收购工作站,只见会客室内悬挂着一些老照片,映射着襄城县厚重的烟草文化。
“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宋惊涛说,根据《襄城烟草志》记载,明朝天启年间,襄城始种晒烟。
据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古氾城志》记载:“物产无特异者,所在有之,故不录。独烟、蒜、石器有名声,流通千百里外,与他地差别耳。”
晒烟俗称土烟,将其加工成烟制品的方法较简单,一般是把田间生长成熟的烟叶采摘后扎把挂在屋檐下晾晒。晒烟有两种消费方式:一种是农民自种自吸或少量出售;另一种是进行规模化生产,用于制造雪茄、鼻烟、嚼烟等。
晒烟从湖北经南阳邓州传至禹州、郏县、襄城等地。到了清朝同治年间,许昌晒烟已经成为河南八大农产品之一。
从明朝天启年间至清朝末年,襄城种植晒烟的面积不断扩大。襄城烟草的盛名远播数省,有“数十里之产,供数省之用”的赞誉。
《许昌烟草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晒烟已在许昌周围广为种植。襄城经营烟叶的烟行有30余家,年收购烟叶200多万公斤。
记者跟随宋惊涛来到双庙乡的烟田里,看到农民正忙着采摘烟叶。烟叶翠绿泛黄、光泽肥厚,整齐划一的烟田一眼望不到边。
“襄城县地处黄淮平原,县境光、热、水资源丰富。”宋惊涛说,早在1912年,就有人把襄城颍桥的土样送到美国化验,这一带与美国的烤烟种植地弗吉尼亚处于同一纬度,土壤特性极为相似,是种植烤烟的理想之地,是中国生产最好的烟叶的地方。
烤烟引进后,所产烟叶品质良好。尤其紫云镇山区“里川烟”和王洛岗丘区的“二道沟烟”,品质殊优,被誉为烟叶珍品。
2.探索 “乔庄经验”走向全国
1913年,颍桥的董松山等人在襄城首先试种30亩烤烟并获成功。30亩烤烟被英美烟公司全部收购,襄城种植烤烟的序幕由此拉开。
1915年,襄城烟叶被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
根据记载,1933年,襄城县烤烟发展到5.3万亩,取代了晒烟。襄城县遂成为烤烟集散地,城乡烟行林立,烟市长达数里,买卖兴旺,故有“金襄(城)县”之称。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襄城人不断探索、实践,传承创新烟草种植、烘烤技艺,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乔庄经验”和“王洛收购经验”被推向全国。
在颍阳镇管武村的田地里,随处可见烟农忙碌的身影。
“俺今年种了250亩烟,今年收成得有4万斤左右。”种烟大户谭会超说,襄城烟草传统种植作业流程有轮作、良种推广、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等,襄城烟草传统烘烤作业步骤有炕房建设、采收、系杆装炕、烘烤等。
“每个操作步骤又分为若干小步骤,整个作业流程环环相扣、科学严谨。”谭会超说,由于长期生产烟叶,襄城广大烟农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
其中,“乔庄经验”名气最大,包括烟叶生产方面的“三专四固定”,精选良种方面的“三选一定”,科学烘烤方面的“三看三定”“三严三灵活”“三表一计一对照”。
“乔庄经验”在传统种植、烘烤的基础上成功蜕变,摆脱了传统烘烤的窠臼,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烘烤方法。
这一经验对全国烟区的烟草种植、管理、烘烤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有10万多人。
3.创新 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答卷”
连片的烟田是村民们致富的聚宝盆。目前,仅襄城县颍阳镇有规模种烟村23个,培育烟叶种植大户20多户,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
多年来,襄城的烟草事业无论是烟叶产量,还是烟叶品质,都在全国首屈一指。
1985年至1987年,襄城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1990年至1992年,再度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2008年,襄城县被授予“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荣誉称号;2019年,襄城烤烟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襄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把“上六片”作为烟叶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升“上六片”的种植规模和质量,全力打造百年浓香,擦亮“中国烟草之乡”新名片。
如今,以“上六片”为引领的浓香型特色烟叶已成为襄城烟叶的“新名片”,更是上烟集团“熊猫”香烟、河南中烟“天叶”香烟等高端特色烟的原料供应者,烟叶收购量及税收稳居全省种烟县首位,成为群众增收、财政增税、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在烟草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同时,襄城县为破解传统优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积极落实全省烟叶燃煤烤房电代煤三年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打造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工作样板。
一座座新型电能烤房拔地而起,彻底破解了传统燃煤烤房用工多、能耗高、污染大、环境差的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产业提质、烟农增收、降本增效与生态环保多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传承和创新,赋予了襄城“黄金叶”新的内涵,烟叶不光成了实现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黄金叶”,也不断拓展着襄城拼搏奋进的烟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