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周杉杉 刘怿娴
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在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许昌博物馆,展示着不少与农业有关的文物,其中一汉代斜齿石磨特别引人注目。
那么,古人是怎样加工粮食的?汉代的石磨有什么特点?它又是在哪里被发掘的?本期的《人文许昌》就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看一看古人是如何使用石磨加工粮食的。
35年前,斜齿石磨出土于五女店镇
“这是汉代的石磨吗?”“汉代已有了加工粮食的石磨了吗?”两位外地的游客在许昌博物馆参观时提出了疑问。
“不错,这就是汉代的石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许昌博物馆一位讲解员说。
“该斜齿石磨是五女店镇丁庄村一村民1988年在田间取土时无意间发现的。随即,五女店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将斜齿石磨送交到许昌博物馆收藏。”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该斜齿石磨为圆形,直径52厘米,单扇厚3厘米。石磨上扇斜齿的顶部中间有一隆起的圆台,内凹呈浅碟状,中分为二,两侧各有一对称的孔眼,用于输入所需加工的粮食,边缘有一卯眼。石磨的下扇也是斜齿。石磨的表面与沟齿显得比较粗糙,上、下扇的尺寸基本相同。”
近些年,随着文旅业的兴起,特色农家饭店备受欢迎。他们采用古老石磨工艺加工小麦,保留了小麦中的营养成分,食用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碾上村的由来与石磨有关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于许都后,便以许都为军事大本营。作为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地,他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为恢复生产,积蓄军资,实行屯田制。曹操在许下屯田积粮,厉兵秣马,官渡之战中,一举打败了号称百万的袁绍大军,从而统一了北方。也正是因为曹操在许昌的屯田积粮,至今,许昌还留有不少与其相关的遗址、墓冢等。其中,鄢陵县的望田镇,就与当年曹操在此屯田有关。根据乾隆年间的《许昌县志》记载,鄢陵望田,为魏都时期曹操在许屯田之地,屯田时,曹操每隔十天半月,都要来到望田一带查看屯田的情况。曹操所筑望田台,台高30余米, 占地50余亩,人站在高台之上,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良田美景可尽收眼底,望田镇的镇名也由此而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加,望田台早已被水淹没,后来被群众开垦为良田,如今也没了踪迹。
另据史料记载,曹操许下屯田的第一年即获丰收,得谷百万斛。为便于囤积,曹操在许都多个地方成立有屯田处,同时还建成几处大型的碾米场。其中,在颍阴城(许昌城西)就设置了一个大型碾米场,数以百计的石碾、石磨在收获的季节不停地运转,人们数里外便可闻到米香,听到石磨碾压的声响。时有民谣:“碾米运粮,包打胜仗,天下太平,黎明安康。”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村落,村名就叫“碾上”。如今,碾上村街道通畅,楼房林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都市一隅。历史远去,但碾上村曾有的辉煌与功绩成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秋季谷物收获的季节,人们用石磨碾米的场景,是多么热闹与壮观。而展示在许昌博物馆的斜齿石磨,不知是不是曹军当年用过的老物件?
石磨盘诉说中原历史
对于曾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石磨并不陌生,它就是为加工粮食用的农具。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石磨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石磨等农具,只有热爱农耕历史的人将其作为‘收藏品’和摆件。”陈文利说。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即采集狩猎时期,人们将谷物放在石块平面上,再用一块石头来回碾磨,使其脱壳,取得谷粒,以便于食用。后来,人们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长方形,用一根圆形石磨棒在上面来回磋磨。就形成了最早的石磨和磨棒。石磨作为粮食加工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小麦在中国被广泛接纳的进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据文物专家透露,河南也是石磨发现最多的地区。目前已发掘的汉代石磨有140多件,其中以郑州、洛阳、安阳、许昌等地出土的石磨数量最多。而许昌博物馆的汉代斜齿石磨无疑为我们研究古代粮食农具加工与饮食习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