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莫说买盏精致的成品灯笼,就是买张彩纸,买盒小蜡也都是奢侈。但这丝毫抹杀不了孩子爱玩的天性,那时的小孩子为了玩有的是招儿。一个罐头瓶子、一个土豆、一块蜡头制成的简易灯笼,也把正月十五的天空照得闪闪亮亮、明明澈澈,给童年的光阴镀上一抹绚丽的霞光。
所谓日子难熬,年节好过。除夕一过,搭上正月初一的早班车,一晃就到了正月十五。我把准备好的罐头瓶子和小蜡头拿出来,又到窖里掏出来一个土豆,找来一根红绳子,在土炕边上制作灯笼。绳子沿瓶口绕上一圈,卡在瓶扣下面,瓶口两侧垂直系上绳,穿上来,然后在上方连在一起,制成灯笼的提绳。土豆切厚厚的一片,中间抠出和蜡头粗细的小槽,把蜡头卡在里面,然后整体放在罐头瓶子里,简易的灯笼便做成了。
当然这样的灯笼有缺点:一来不好点着,如果先放进去再点燃,手掌伸进去施展不开,而且点着了,手又不能及时抽出来,烧到手是常有的事,所以就需要用长长的棍伸进去点。二来土豆片的大小也并非可丁可卯,在里面固定不住,会来回地晃荡,蜡烛一倒,磕在瓶子壁上,容易灭掉。
理想的灯笼是木头底玻璃罩。其实那也很好做,不太费劲,不过一次不一定会成功。找一块超过罐头瓶子粗的板子,作为灯笼底,圆形的、方形的、多边形的,只要规整平滑,什么样的都行。中心处钉一钉子,钉子穿过去,钉尖朝上,小蜡慢慢地插在上面。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蜡烛燃到底的时候,容易烧到木板。最好是找一段顶针大小的铁筒,如果没有,也可以用酒瓶盖子替代,但要修整成与蜡烛粗细相同的小筒,然后固定在板子的中心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仅不会烧到木板,而且能点到最后一滴蜡。把罐头瓶子装满水,拿到外面冻起来,直到冻得实实的。再烧一壶开水,把冻实了的罐头瓶子拿进来,放进洗脸盆里,然后向盆里倒开水,开水要以刚好漫过瓶子底为宜。冷热一相遇,只听得一声炸裂,瓶子底便掉了下来。下面的用作烤镜,上面的用作灯笼罩,固定在木板上。当然,向盆里放罐头瓶子时,放得歪了,所以热切下来的瓶子壁有些斜歪,不太好看,或者瓶子的玻璃质量不太好,瓶子壁炸了一道纹,那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年,我做灯罩,连着炸了三个罐头瓶子。罐头瓶子没有了,不得不去求母亲,母亲只好把装糖的那个腾出来。说也怪,那个罐头瓶子非常结实,一下子就成功了。
正月十五一到,天刚刚黑,月亮出来了,挂在东墙上,挂在树梢上,挂在烟囱上,照着元宵佳节的万家灯火。我们把灯笼点着了,然后拎着它东西院前后街地跑。遇到了小伙伴,看他也提着灯笼,就相互撞一下,表示问候,当然也有显摆和示威在里面,让对方羡慕自己的灯笼做得有多好。有时候撞的劲道大了些,罐头瓶子撞炸了,不免有些心疼。尽管心里有气,但也很少去发作,那时的自己也隐隐懂得能玩得起就输得起的道理。有时好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盏灯笼,东家进西家出,门轴给我们推得吱呦吱呦地响,吵得左邻右舍、前村后院的狗叫个不停。宁静的小村子,有了孩子的欢笑,有了灯笼的光亮,也热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