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红卫 石冠兵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转型发展攻坚推进会议精神,持续拉高标杆,向沿海先进地区学习,4月16日至18日,由市委书记武国定、市长胡五岳带队,我市组织部分市级领导干部、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正职和部分企业家代表,赴浙江杭州、金华两市,就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学习。
为进一步学习好、总结好先进地区经验,本报特组织记者对此次考察地区进行了深入采访。本报自今日起,对浙江的一些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予以报道,为全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古镇仓前,京杭大运河支流余杭塘河横贯其中,悠悠流淌。
一栋栋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内,一个又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演绎着互联网创业的精彩故事……这里便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十大省级示范特色小镇之一的梦想小镇。
在刚刚度过两周岁生日的梦想小镇里,梦想已然照进现实——截至今年2月底,梦想小镇累计引进孵化平台35个、互联网创业项目910余个、创业人才近8700名,其中90余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34.5亿元;集聚金融机构620余家、管理资本1350亿元……
在浙江,像梦想小镇这样的特色小镇,共两批78个。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的特色小镇究竟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是如何运作的?日前,记者走进梦想小镇,寻找答案。
产业导向:
聚焦产业 构筑链条
在余杭区政协副主席、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喜凯看来,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看是否不断有优秀的年轻人进来,而能够吸引优秀年轻人进来的关键,是“产业”。“做一个小镇很容易,只要你想做,向银行贷款很容易做。”赵喜凯说,“关键是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光有这些房子是没有意思的。”
梦想小镇筹建于2014年8月。筹建伊始,梦想小镇便锁定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门类,确定了“资智融合、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众创空间的新样板、信息经济的新增长点、特色小镇的新范式、田园城市的升级版,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梦想小镇采用“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双镇融合发展思路。其中,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数据、云计算、动漫设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而天使小镇则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聚焦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
按照“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思路,梦想小镇积极打通小镇与周边区域在“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构筑起“全景式”展现的“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式产业链条和企业“迁徙图”。对小镇孵化出的项目,积极推介到周边科技园和存量空间中去加速和产业化;小镇空出来的空间继续引入新项目孵化,形成滚动开发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现周边15个产业园正在申报小镇拓展区,期望在小镇的品牌和政策支撑下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转型,手游村、电商村、健康产业村、物联网村已初步成型。
【延伸阅读】
2015年年初,浙江正式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于5月发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镇定义为以新机制、新理念、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明确提出,聚焦于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万亿元产业,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
可以说,核心是产业、形态是小镇,是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初心。因产业而存在,因产业而兴旺,特色小镇有效避免了城镇空壳化。
特色鲜明:
一镇一品 因地制宜
四月的杭州,景色宜人。在梦想小镇众多创业公司里,创客们似乎无暇顾及窗外的明媚阳光。他们在电脑前凝视、敲打,编写着可能在某个时刻便会“引爆”互联网的创业神话——互联网创业是梦想小镇最大的特色,也是梦想小镇因地制宜作出的科学决策。
杭州良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梦想小镇的孵化器。据该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郑讯达介绍,公司4个早期创始人都是从阿里出来的,而他本人也曾是阿里的85号员工。
发展孵化器是梦想小镇的另一特色。据赵喜凯介绍,梦想小镇很少招具体项目,主要是孵化器和资本,并且会设定门槛。同时,孵化器后面还要有天使资金、招商团队和行政团队。而孵化器一旦确定入驻,将享受到梦想小镇提供的可以拎包入驻的办公空间,但也会被要求缴纳保证金,保证三年后有项目孵化成功,否则会扣保证金。
据了解,创业项目入驻梦想小镇园区有两条路径:其一是自己有项目,有团队,通过申请进入;其二是通过每个月28日举办的创业大赛,带着商业计划书来路演,获得“金钥匙”的前两名可以入驻梦想小镇。杉帝公司CEO虞洋凭借3D打印项目在第一期创客先锋营选拔赛上抢到了“金钥匙”,成为第一批入驻梦想小镇的幸运儿。目前,他的3D打印公司已在创业圈小有名气。
【延伸阅读】
浙江明确要求,特色小镇重在打造适合特色生长的土壤,而不是盲目制造特色,在规划时都要锁定7大万亿元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确定主打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定位、整合特色资源、做强特色优势,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一镇一业,着力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避免“百镇一面”、同质竞争。
科学规划:
“三生”融合 “四宜”兼具
仓前有880多年历史,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质朴。在梦想小镇规划之初,余杭区紧紧围绕人的需求,确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开发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开发中,余杭区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办公要求进行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共生共融,让创业者进则坐拥城市配套、创业无忧,出则尽享田园气息、回归自然,造就一方“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园,成为田园城市的新典范。
梦想小镇负责人乔斌详细介绍了梦想小镇涵盖记忆、织补、共享、梦想四部分的筑梦理念:记忆——老街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有乡愁、有历史、有回忆;织补——以老街的空间肌理为脉络,增建建筑、院墙,梳理水街、巷道,添补小桥、河埠,恢复枕河而居、夹岸为街、宅院四合的老街风韵;共享——作为互联网的众创办公基地,既是工作空间,更是思想与理想的碰撞空间、人才与技术的交流空间、新老文化的融合空间、服务器等公共资源的共享空间;梦想——泛大学的创客们从校园出发,回到记忆中的校园,有乡愁、有机遇,也有梦想。
【延伸阅读】
浙江明确规定:特色小镇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所有配套设施必须围绕涵养产业服务。在有限空间里,充分融合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功能,并注重人居环境打造。特色小镇既是产业发展的平台,又是创业创新的平台、生活的平台、文化集聚的平台。为此,浙江对特色小镇的形态、功能提出了细致要求。在形态上,原布局在城乡接合部,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所有特色小镇建成3A级景区,旅游产业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优质服务:
我负责阳光雨露 你负责茁壮成长
“小镇让我感到‘温暖’,因为这里是创业沃土。这里的企业最多可享受5年场地免租,每年小镇会给企业2万元价值的‘创新券’,以享受小镇配套服务。在生活上,小镇还会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生活配套上还有便利店、健身房、食堂等。最主要的,我们有什么难处,政府都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谈到梦想小镇,入驻的创客卢莹这样评价。
不仅如此,小镇管委会还会为创业公司的资金、专利、产品销路操心,真正兑现对所有创业者作出的“我负责雨露阳光,你负责茁壮成长”承诺。
为给入驻创客和孵化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梦想小镇坚持“管放结合”,围绕初创企业特点和需求,转变管理方式,加强服务供给,推动简政放权,打造最为宽松的营商环境——统一配齐配强各项基础设施,实现拎包办公要求,同时减免初创企业的场租、物业、能耗、宽带等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将服务项目和服务窗口“搬到线上”,开发“O2O”云服务平台,政府当“店小二”,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和用户体验;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开住所要求、放宽冠名限制、推行“五证合一”,对需要省市审批的实行“就地受理、网络审核、就地发照”,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门槛。
同时,梦想小镇坚持“项目组合”,锁定人才和资本两大关键要素,加快集聚创业服务机构,做好项目组合文章,推动资、智联动发展,大力培育孵化平台,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提供梦想基金支持,构筑“人才+资本+孵化”的创业闭环,营造充满激情的创业生态。
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梦想小镇已成为“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互联网创客的乐园、全国互联网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延伸阅读】
为保证小镇“特色”不湮没、磨损在繁杂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中,浙江省出台专项特色政策——采取“部门、专人联系制度”,职责分明,一一对应。首批37个特色小镇都有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13个省级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同时,浙江特色小镇还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的运作机制,以全开放的理念,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以平等、开放的竞争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股权投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等各类资金投入到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