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手机扫码支付后,不到一分钟,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便新鲜出炉;一台餐饮保障车,既能做豆浆、面条,又能炒菜、蒸米饭,同时满足300人用餐……
在万杰智能产品展厅,一台台智能食品机械设备展示了科技创新给企业、行业带来的变化,也刷新了观摩团成员对先进制造业的认识。
据万杰智能负责人介绍,他们研发的智能鲜面机、智能熟面机、智能餐饮保障车、智慧餐厅等产品均为国内首创,已进驻北京等城市的大型超市、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总部,多款产品连续4年全国销量第一,今年前10个月,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7%。
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万杰智能先后获得各项自主知识产权1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40项,实用新型专利80多项。同时,该企业还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市唯一的河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
“这个确实好!非常智能、方便,又让人对生产流程一目了然。你们可以率先在许昌普及,然后进一步推向全国,抢占更大的市场。”观摩团成员纷纷点赞,并提出建议。
同样依靠科技创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还有平煤隆基。据介绍,通过科研团队的不断技术攻关,正在加快建设的项目二期将采用新型工艺技术,可使太阳能电池片转换效率超过22%,大大提升产品效益,致力打造年销售收入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环境做“减”法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他们想让我们去他们那里投资建厂,我们说啥也不去。哪儿都没这儿发展环境好。”在硅烷科技,谈起与外地企业洽谈项目合作的“拉锯战”,该企业负责人说。
非公企业笃定在襄城县发展的坚定决心,源于优良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襄城县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分包联系企业责任制、“企业服务日”制度、沟通联系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启动实施“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全力当好“店小二”“联络员”“宣传员”,充分释放非公经济发展活力。据介绍,今年以来,襄城县已先后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6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资金筹措、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65个。
襄城县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襄商回归创业十项措施》《关于“金襄引才百人计划”八个配套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业项目审批事项由14个部门17项简化为4个部门8项,入驻项目手续由产业集聚区统一办理,实现工业项目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
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将原有企业牢牢吸附在了本地,还吸引了外商入驻投资、襄商回归创业。位于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亚丹生态家居就是襄商回归创业的代表。
“我们引进德国迪芬巴赫智能生产线,采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工生产生态板材及成品家具,通过网络平台为顾客实现全屋生态家居定制,实现了环境保护、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有机统一。”亚丹生态家居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2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4亿元。
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一条条开足马力的生产线、一个个加班加点的建设现场,大家仔细看、认真思、深刻悟,找差距、学经验、寻路径,坚定的是闯过关口、战胜困难的强大信心,积蓄的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