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鄢陵新闻

打好“生态牌” 唱好“绿色戏”

——鄢陵县以生态优势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②近年来,鄢陵县不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广大乡村开展道路硬化专项工作,乡村道路建设效果显著。图为施工人员在马坊镇前陈村硬化主干道。 牛书培 摄

③近年来,鄢陵县依托果园发展观光旅游,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水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亮点。图为游客在鄢陵永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摘油桃。 牛书培 摄

①图为近日航拍的鄢陵县马坊镇前陈村鳞次栉比的房屋。鄢陵县马坊镇前陈村是远近闻名的板材加工专业村,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找到工作。如今,该村几乎家家是新房,与田野、绿树相映成趣,美丽如画。 牛书培 摄

□本报记者 杨红卫

通讯员 郑发魁 林立

秋天的鄢陵,依旧色彩绚烂,各色花木争相展示“颜值”,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为“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从最初的“卖花木”,到“卖景观”,再到“卖生态”,从一丛绿林、一片花海中挖掘出了“金山银山”。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鄢陵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财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鄢陵更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出“生态牌”,唱响乡村绿色发展的“大戏”。

“生态牌”之一:

绿色产业引领农民致富

柏梁镇姚家社区旧称“姚家花园”,自古就以花卉种植闻名于世。近日,记者在姚家社区看到,虽然不是苗木种植的旺季,但运输苗木的车辆依旧来回穿梭。 如今,姚家社区每一寸适宜耕种的土地,都被造型奇特、花朵艳丽的盆景、盆花和树态优美的园林花木所覆盖,部分农户还外出租地5800亩用于花木生产。

“农户以花为业,‘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日子红红火火。”该社区主任姚建新说,“多亏县里这些年给政策、搭平台,引导花农提升种植档次、产业层次和综合效益,土地亩均效益增长了三五倍,产业快速发展,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

姚家社区是鄢陵县大力发展花木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受益的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鄢陵县把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强特色产业,厚植生态优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70万亩,带动就业20余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花木主产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

在国家储备林鄢陵县彭店基地内,一棵棵新栽植的杜仲昂然挺立,组成了一个个蔚为壮观的林木方阵。据介绍,这里将以杜仲产业为核心,打造出集田园风光、园林景致、休闲景观、农耕文化、特色养生、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5万亩康养田园综合体。目前,该基地已流转土地1.1万亩,栽植杜仲8000余亩,既发展了花木产业,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形成了稳定税源,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赢。

花木产业要有规模,更要提档升级。近年来,鄢陵县与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大、中国林科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联姻”,组建鄢陵县花卉科学研究所,不断给花木产业注入科技创新基因。该县以花木精品园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世界蜡梅园等12个专类园、特色园,增强生态观光功能,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业;以建业绿色基地、花艺园林、龙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赏花摘果、露营避暑等观光农业模式。金雨玫瑰香草庄园旅游度假区研发的20种精油护肤产品已投放市场销售,花木产业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生态牌”之二:

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乡村“颜值”

“这些年,村里不仅修了水泥路,建了健身小广场、公厕和垃圾池,安装了健身器材,还配备了卫生专职干部、卫生管理员和保洁员。俺村从原来的落后村变成了现在干净整洁的新社区,大家可高兴了。”陈化店镇河西杜村社区党支部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该社区的群众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环境。

和河西杜村社区群众一样,鄢陵县大多数农民切身感受到了乡村环境的巨变。近年来,鄢陵县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突出重点,加压推进,成效明显,荣获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和许昌市首个“省级生态县”称号。

以去年开展的“乡村清洁百日攻坚行动”为例,鄢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召开7次推进会、联席会,跟踪督导,强力推进,出动大型机械8900余台次,改造农村危房3.5万余平方米,改造农村厕所2600多座,增、换垃圾箱1万多个,修建垃圾临时收集池近4000个、垃圾中转站19个、大型垃圾处理厂2家,购置垃圾转运车辆561台,亮化、绿化街道89公里、空地3.1万平方米,硬化道路686公里,新建、升级休闲广场645个,该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集中解决村容村貌难题,自6月25日起,鄢陵县集中开展“四治四净”活动,即村庄内外整治、道路沿线整治、游园公园整治、水域环境整治;保持村庄内外、房前屋后整洁干净,道路沿线整洁干净,公园游园整洁干净,县域河道、水体整洁干净。该县还强力实施“清河行动”,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将28条河道、2个湖泊(鹤鸣湖、青年湖)和引黄入长济许工程纳入河长制管理,编制完成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

小公园、小游园建设是鄢陵县提升乡村“颜值”的又一抓手。该县树牢“田园城市、美丽乡村”理念,在城区规划建设30至50个精品小公园、小游园,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60个小公园、小游园,镇区规划建设5个以上小公园、小游园,各行政村规划建设2个以上小公园、小游园,加快实现“最美县城、最美生活”。

“生态牌”之三:

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无论是漫步在中原花木博览园、鹤鸣湖等景区景点,还是行走在各镇乡村,在鄢陵县随处可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鄢陵县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创新形式,讲求实效,极大优化了乡村软环境。

自2017年以来,鄢陵县持续开展了“诚信鄢陵·善孝花都”主题教育活动、“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评选活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相结合,实现了该县行政村(社区)评选活动全覆盖,评选的“五星级文明户”占该县总户数的30%以上。

“前几年,为了面子,村民婚丧嫁娶往往大操大办,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如今,村里制定了操办标准,家家一个样,既节俭又文明,真好。”说起婚丧嫁娶新风俗,鄢陵县陶城镇陶北村村民李文彬赞叹不已。2017年,鄢陵县制订下发了《鄢陵县“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制定了红白喜事参照标准,积极推进新事新办、丧事简办,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取得了明显成效,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如今,鄢陵县38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全覆盖,已建成文明村(社区)77个、文明镇3个。一个个融核心价值观、身边好人榜、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于一体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专栏,一支支常年服务村民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一系列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等已成为新农村的“标配”。与此同时,该县创新开展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一帮一带、结对共建”活动,深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在农村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