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道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产业进步中沉甸甸的分量。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推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出路、要效益,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牵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科技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核心和基石。森源集团、黄河集团、万里交科等企业,能实现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效益增长,就得益于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广大民营企业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产品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微企业也要通过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或者直接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成效。党委、政府则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合作,让企业真正成为自身创新发展的主导者。
把握模式创新这一“新维度”。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模式之间的竞争。模式创新包括业态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一种模式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也能颠覆一个产业。比如,建安区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发制品终端仓,未来通过阿里巴巴出境的发制品,将全部在我市入仓出关。我们要引导支持企业把模式创新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激活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不断增加竞争新优势。
紧盯创新人才这一“硬资源”。“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抓住实施“英才计划”的机遇,力争在人才队伍引进和建设上实现突破,对“高精尖缺”、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端人才,要主动出击、紧盯不放,千方百计把他们引进来、留下来;对确实引才困难的,要实行柔性引才引智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用好用活“飞地人才”。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科技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只有积累了科技创新的厚实基础,我们才能抓住当前面临的各种机遇,在打造“许昌智造”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