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邢雨斌 肖艳萍
“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工作和新的生活,今后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彻底摆脱贫困!”日前,记者来到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该村的贫困群众刘伟峰满脸笑容地说。
刘伟峰右手残疾,不能劳动,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年迈的母亲半身瘫痪,常年卧床不起,领养的女儿还在读小学,刚刚9岁。因为没有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渐渐地,刘伟峰变得颓废、失落、不与人交际,连女儿都自卑而孤僻,见人就躲。
得知情况后,台王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帮扶队员一起,主动展开走访与交流,为刘伟峰购置生活用品,向他宣传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并为他找了工作。在2017年危房改造工作中,刘伟峰家也趁此东风,得到改建。
面对崭新的生活,刘伟峰平时苦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生活态度开始有了明显转变:“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家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没有村上和帮扶队的帮助,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以后俺要靠自己的努力,早日摆脱贫困!”
近年来,台王村紧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始终坚持以“智志双扶”为抓手,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困难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主动脱贫意识。
脱贫的志向树立起来了,趁热打铁,贫困户的日常管理也要抓紧跟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贫困户的自我管理,范湖乡积极谋划,实施贫困户积分管理制度,提高大家的脱贫积极性。
“扶心扶智,扶能扶志,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自从村里开始实行积分制管理,许多贫困户都行动起来,不仅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更有干劲了。”台王村党支部书记刘献勋说。
范湖乡副乡长周晓丽告诉记者:“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注重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劳动教育和日常考核,始终坚持以智志双扶为抓手,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贫困户就业意愿和农村实际,科学筛选安排种植技术等课程,组织群众参加技能培训。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以产业扶贫为依托,明确以贫困人口为脱贫主体的理念,以自我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努力实现贫困人口脱得准、稳得住、发展好的总体目标。”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台王村充分发挥“智志双扶”的关键作用,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富”为“我要富”,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注入强大持久的原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