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峰
“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是当下常用的一句节日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可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终其一生风雨无阻呢?答案不言而喻。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们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如意与不如意之间度过,不可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世界是公平的,生活中所有的鲜花、掌声不会让一个人全部拥有,所有的坎坷、磨难也不会让一个人独自承受。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概不例外。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多数时候,如意与不如意都是一种感受,常常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同一件事,同一种生活状态,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欲望太高,城府太深,顾虑太多,凡事企求圆满,生活中稍有不顺便心烦意乱,牢骚满腹,由于太过在意,反而郁郁寡欢。有的人则处事简单,随性怡情,知足常乐,反而日子过得风轻云淡,悠然惬意。
万事如意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本无可厚非,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呢?可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达到如意的目的,可谓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北京故宫的珍宝馆里陈列着一柄如意,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诗文,非常珍贵。据悉,这柄如意是和珅特意献给乾隆的,乾隆甚是中意,曾对和珅说:“卿之如意令朕大为如意。”然而,物极必反,和珅得知嘉庆被立为太子后,也悄悄送给嘉庆一柄如意,既是暗示,又是邀宠。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嘉庆收到如意后,愤愤地对左右说:“和珅这老贼如意,我是大不如意。”结果,后来和珅乌纱被摘,家底被抄,自己被赏赐自尽,成为最不如意之人。可见,如果怀着一颗阴暗的心,采取极端甚至卑劣的方式,追求以牺牲别人如意为目的的如意生活,往往事与愿违。
在某种程度上,如意对领导干部而言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官之如意有时便是民之不如意,民之如意也会偶致官之不如意。这样一对看似矛盾的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过度追求享受,老百姓的生活就可能受到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才会更好一点,满意度才会更高一点。”可见,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如意作为领导干部如意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判断,才能成就更高境界的如意。马克思曾说:“若我们选择了最能够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洪流势不可挡。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生活质量的翻天巨变,可为什么总有一些人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委屈、烦恼和忧愁呢?当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维系,家庭事务的处理,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不公,都是导致人们不如意的一些客观因素,可主要的还是我们的心态,心态好了,一切都会格外顺眼。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快,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既是锻炼我们能力的机会,又是修炼我们觉悟的机会。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命运坎坷,却从不自暴自弃,后期所有诗句均蕴含了“平常心便是道”的审美愉悦。“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无祸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这样一种淡泊闲适的生活,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不也是一种如意的人生吗?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种种不如意的经历与体验,就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一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根本无法逾越。但是,只要我们信念笃定,不悲观失望,一定会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星云大师曾说:“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聚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是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休息一下,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