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安居工程”暖人心

□邢志坚

1998年1月21日,恰逢农历腊月二十三,刚下的一场雪为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增添了一派祥和之气。许昌市区东南的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的十多幢新式楼房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沿着用渣土临时修建的简易道路,一辆辆小车和一队队人流不约而同地涌向楼前的花园广场,共同见证许昌市第一个“安居工程”小区竣工交房的历史时刻。当专程赶来的省建设厅和我市的领导将象征居住权的金钥匙模型交到住户代表手中时,全场掌声四起,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许多拿到钥匙的住户迫不及待,当天就搬进了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宽敞明亮、舒适方便的新家。

20年过去,如今,这个被高楼大厦所包围的居民小区虽然早已有了正式的名称“毓秀新村”,但是这里的住户和“老许昌”都还习惯地称它为“安居一期”,足见曾被誉为党和政府“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安居工程”是多么深入人心,深得民心!

当年建设“安居工程”是配合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城市中低收入职工和住房困难群众需求而采取的重大举措。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欠账,我市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199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7.8平方米,远低于12.3平方米的全省平均水平,许多家庭几代人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破旧公房里,有的年轻人因无房而难以结婚。住房商品化虽然使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靠单位,分房排长队”的市民看到了“居有其屋”的希望,可面对高昂的房价,许多人只能望而却步。

为了帮助广大群众切实解决在住房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并大力实施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标志的“安居工程”。许昌抢抓机遇,1996年就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居工程”重点建设城市,拉开了造福百姓的“安居工程”建设序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直属市房改委的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中心,大胆探索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先后出台20多项优惠政策,从审批立项、规划、征地、拆迁、融资、税费减免、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大大加快了“安居工程”的建设进度。第一批“安居工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18幢住宅楼,从1997年5月正式开工,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面建成,工程验收合格率100%,质量优良率100%,创出了我市建筑史上的第一个全优工程群。由于政府减免税费,严格成本管控,每平方米售价仅500多元(顶层每平方米仅300多元),少则一两万元就能买一套两室一厅、厨卫水暖齐全的标准住宅,深受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市民家庭欢迎。586套不同户型的房屋很快被抢购一空。

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对经济适用房的迫切需求,从1997年到2002年,市委、市政府相继组织开发了6批“安居工程”项目,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1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同期全市商品房开工面积的4倍多,有效平抑了市场房价,到2006年,市区的平均房价每平方米还未突破千元。

岁月流逝,时移事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当年由政府集中建设的“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逐渐被开发商配套建设的公租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所代替。然而,人民并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关爱,当年建成的一个个“安居工程”项目就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日新月异的魏都大地上,更铭刻在每个市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