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刊

画卷渐展好追梦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升级

许继仪表。李环羽 摄

许继风电车间一角。毛国灿 摄

许继风电。吕超峰 摄

机器人测试。魏众 摄

示范区领导到企业调研。李环羽 摄

示范区领导视察企业。李环羽 摄

许昌英才港。安红欣 摄

芙蓉湖鸟瞰。牛书培 摄

本报记者 李春霞 吕超峰 王增阳 通讯员 刘根堂 王涵正

新发展,新希望。深秋时节,走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目及之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40年潮起潮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这个新生的产业新城,也在改革的热潮中逐步发展成璀璨夺目的奋进热土。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高标准推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中原电气谷、商务中心区作为许昌市着力打造的“产业心脏”“全市生产力服务中心”,是许昌市推动产业转型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示范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示范区通过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上项目、扩投资,持续增强产业实力,集聚产业优势,“两区”发展持续加快。

项目带动 开启“中国制造”许昌模式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工业经济成绩和态势,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该区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活力,在“双创”热潮下区域经济释放出强劲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抓紧抓牢郑许融合发展机遇,抓住全市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产业项目、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中布局的有利时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兴产业,强配套,聚人气,铸新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集聚优势凸显,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整体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原电气谷围绕电力电气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以及烟草特色产业,中原电气谷规划建设有许继新能源产业园、许继智能电网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许昌市信息化产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园、烟草科技产业园等8个专业园区,实施各类项目55个,其中,43个已建成投产。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在持续发展壮大以许继集团为龙头的电力电子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着力加快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瑞贝卡天一超级电容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建设推进,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致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同时,依托烟草产业易地技改的新平台,加快推进烟草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技术改造,实现运营模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制造模式向智能化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力,发挥产业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上半年,中原电气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1.26亿元,同比增长6.8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在2017年度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中,中原电气谷实现综合排名位次前移,位列第25名。

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商务中心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打造新引擎。

商务中心区紧紧围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商旅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支持相关企业入驻,跨境电商产业、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培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大数据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阿里巴巴·许昌跨境电商产业带”、中联心传科技公司、许昌易折网等200余家企业已经注册登记;海关监管查验中心在实现常态化运营的基础上,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工作得到省政府批复支持;已开工建设环湖商务楼宇25栋,总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金融大厦、元鼎大厦AB座、众信国际大厦、芙蓉商务中心等9栋商务楼宇建成投用,黄河大厦、商会大厦、移动大厦、中房大厦、腾飞大厦等企业总部项目及英才花园、信诺大厦、万基大厦、华融大厦、竹林大厦、深圳大厦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钧瓷艺术馆、许昌美术馆、东方珠宝馆中轴“三馆”已建成投用;已开工建设的配套商业住宅79栋,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6.6亿元,其中欣馨家苑10栋住宅楼宇竣工投用,碧桂园·芙蓉台、建业·世和府、恒大·悦府等配套住宅项目已形成立体形象。

上半年,商务中心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增长87%;实现税收6300万元,同比增长21.1%;吸纳就业4000人,同比增长3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同比增长95%。在2017年度全省服务业“两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31名,成功晋升河南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

创新创业 “双创”战略迸发无限活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有阵地,创业有沃土。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通过着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升级、公共服务提升等有力措施,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品牌。

示范区以国家高新区创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去年6月,示范区获批第二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围绕“核心引领、产城融合、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双创”“核心区+发展区”的空间格局。

正向激励,树立“双创”导向。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加强全域“双创”组织协调,统筹推进以示范区为核心,以建安区、魏都区、东城区、长葛市相关功能区为圈层支撑的“双创”空间布局,形成了多区域、多部门协同共建局面。示范区制订出台了《示范区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示范区支持工业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发展办法》《商务中心区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示范区财政今年已兑现奖补资金3433.7万元。

引智接智,推动“双创”升级。人才引进方面,以“许昌英才港”为载体,全力实施许昌市人才战略——“许昌英才计划”,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一条龙”服务,促进了人才、技术、项目、资金集成落户,2018年我市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6个、高层次人才341名,持续打响了许昌人才战略品牌。技术引进方面,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建设了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许昌科技大市场,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加速营”,“科易宝”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累计开展技术转移对接4500余次,达成科技成果交易意向106次,实现签约交易额已突破5000万元,形成了全省技术转移示范。平台引进方面,与北京邮电大学深入合作,共同打造许昌5G泛在小镇,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今年4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揭牌运营,初步搭建了覆盖芙蓉湖及周边半径约1公里的5G实验网络,开展“5G+产业”系列应用示范;政府投资建设了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作为5G产业项目孵化基地,一期已入驻企业15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成功获批落户许昌,目前已启动德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现已完成项目整体设计;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许昌)中心项目也已签约,进入了落地实施阶段。

借势造势,厚植“双创”文化。会同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分赛举办资格,开展了黑马大赛电力装备行业赛、首届“创智许昌”农行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远东杯”等大型赛事。今年以来,基地已举办HR沙龙、菁英汇、科技金融推广会等各类特色活动60余场,为广大创客、企业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平台,广泛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产业升级、改革创新带来的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持续快速增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示范区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郑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中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