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刊

郑许一体化 融城大格局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奋力融入郑许一体化战略侧记

电子商务产业园。赵东海 摄

芙蓉湖畔。周强 摄

美术馆。马宁 摄

辖区学校。李环羽 摄

许昌海关开关。李环羽 摄

示范区鸟瞰。李环羽 摄

本报记者 李春霞 吕超峰 王增阳

时代春风劲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统领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更注重质量和协同性,河南也不例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决战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重点。

2018年1月,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郑许一体化”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郑许一体化为许昌未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2006年许昌确定与郑州对接发展的战略方向,郑许一体化的“许昌构想”,终于上升为“河南战略”。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许昌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桥头堡’。”

“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加快郑许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实现呼应发展。”

示范区在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时代使命,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示范区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长远谋划,也决定了示范区将在郑许一体化战略中必然地发挥重要作用。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区区位带动作用

融入大城市群、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许昌期盼已久。2006年,许昌开始谋划郑许联动发展。2016年,省十次党代会首次正式提出“推进郑许融合发展”;2018年1月,“郑许一体化”正式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许昌未来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遇、最广阔的空间、最强劲的动力。

“推进郑许一体化,对许昌来说,既是机遇,更是责任。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加强产业、交通、生态、功能、平台、空间等六个方面的对接,在产业上,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特色;在交通上,推动郑许之间无缝对接;在生态上,实现宜居共建;在功能上,实现错位互补;在平台上,实现共赢共享;在空间上,统筹规划,实现协调联动。通过加快郑许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乃至整个中原城市群建设贡献我们许昌的力量。”许昌市委书记、市长胡五岳表示。

2010年2月,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前身是许昌新区,经省政府批准,2011年4月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2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许昌新区更名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示范区在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时代使命,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示范区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长远谋划,也决定了示范区将在郑许一体化战略中必然地发挥重要作用。

郑许一体化区域空间布局是“一轴两核三区”,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方面,示范区建设都是重中之重,占据着首要位置。“一轴”中,示范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高端商务区,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两核”中,示范区全域均已纳入许昌中心城区,是许昌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生态宜居新城区。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挖掘示范区郑许互动优势

近年来,许昌把郑许一体化作为牵动全局的一号工程强力推动,坚持立足许昌、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加强产业、生态、交通、功能、平台、空间对接,打造支撑大都市区建设、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对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来说,实施郑许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应发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基本优势,深入发掘加快发展的特色亮点,努力促进郑州与许昌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新局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推进郑许一体化进程中,具备了可与郑州紧密互动的区位、产业和创新优势。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郑许一体化中区位优势明显。根据整体发展规划,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是“四区一基地”,即许昌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空间布局是“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主”就是主中心,规划建设有许昌市商务中心区;“副”就是副中心,即建安区新城区;“四区”包括中原电气谷、尚集产业集聚区、魏都产业集聚区和中国(许昌)中医药产业园;“两翼”指在东西边界通过现代农业和生态廊道的划分形成的“两翼”。示范区坚持基础优先,加大路网、管网和生态、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郑许一体化中产业优势突出。近年来,该区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抓紧抓牢郑许融合发展机遇,抓住全市各类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产业项目、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中布局的有利时机,把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发展首要位置来抓。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电子、电气、民用电器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原电气谷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投产。目前,中原电气谷投产工业企业达到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形成了输变电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烟草特色产业“一主一特”产业格局。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园、超级电容、信息化产业园、5G小镇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实施,示范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务中心区围绕“服务许昌、对接郑州、商务服务功能突出的区域性CBD”的功能定位和“打造网络经济活跃区”的目标,大力发展跨境及国内电子商务、电商产业配套等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商务中心区在零基础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塑造了环芙蓉湖商圈良好立体形象。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郑许一体化中创新优势亮眼。示范区以国家高新区创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去年6月,示范区获批第二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围绕“核心引领、产城融合、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构建了双创“核心区+发展区”的空间格局。许昌高新区被纳入国家开发区公示目录,升级国家级高新区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区域创新能力已进入国家队行列。示范区抢抓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这个契机,以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为平台载体,充分发挥许昌英才港人力资源优势,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创新创业资源向基地集聚,力争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构筑创新创业高地。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落实郑许融城重点工作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通过深入谋划、科学定位,坚持把自身发展与郑州大都市区、许港产业带建设紧密结合,突出产业对接,完善交通对接,加快平台对接,承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物流、保税物流、新能源等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项目的谋划、对接、报批、启动等工作,争取跨境电商示范区、各类口岸等“国”字号平台落户示范区,打造郑许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推动了以郑许一体化发展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加快交通首位对接。围绕高铁、快速通道、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忠武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玉兰路等南北向主干道路建设,永兴路东延及地下综合管廊(下穿高速、高铁)、昌盛路东西向主干道路贯通工程,配合做好郑许轻轨建设,争取与我市重大交通设施的互连互通,主动融入郑许交通一体化进程。

二是加快产业融合互补。一是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中原电气谷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积极谋划物流加工、电子信息等港区配套专业园区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快许昌融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步伐。二是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升跨境电商基地运营水平,主动对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以许昌海关监管查验中心为基础,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带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推进许昌市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产业,发挥首批省级大数据园区示范,积极融入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许昌市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是加快资源要素共享。通过郑许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积极对接郑州金融、教育、医疗、科技研发等优质资源合作共享。强化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和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协同共进,主动对接郑州科研、人才、金融等高端资源,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区。强化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依托省实验学校许昌中学开班招生,推动郑州优质教育资源向许昌流动。同时,积极探索争取郑州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与示范区合作。

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推动郑许一体化为带动,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乡村延伸。强化城市公共配套,全面推进群众安置、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东小区、大新佳苑等四个安置社区已具备交付条件,芙蓉佳苑、清廉寨安置社区全面掀起了施工高潮,省实验学校许昌中学、示范区实验学校、尚东小学等已实现部分招生,“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初步展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29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形成长效机制,以深化户籍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了稳步实施。

如今,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郑许市域铁路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郑许一体化的脚步,随着这条铁路的延伸,不断推进。郑许一体化,融城大格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疾步迈进,充分助力许昌市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流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