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超峰 王增阳 通讯员 刘根堂 王倩倩
初冬时节,美丽的芙蓉湖畔,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平坦。徜徉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销正旺的高新技术企业,安居乐业的社区居民,施工正酣的郑许轻轨工地,设施完善的商务中心区,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会让你流连忘返,心潮澎湃。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前身是许昌新区,201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11年4月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2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许昌新区更名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根据省政府《许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示范区位于许昌市主城区北部,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包括7个乡(镇、街道办)的101个行政村(居委会)、32万常住户籍人口。 区域内有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尚集产业集聚区、魏都产业集聚区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许昌市商务中心区、建安区特色商业区两个服务业发展载体。
“四区一基地”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即许昌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空间布局是“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主”就是主中心,规划建设有许昌市商务中心区;“副”就是副中心,即建安区新城区;“四区”包括中原电气谷、尚集产业集聚区、魏都产业集聚区和中国(许昌)中医药产业园;“两翼”指在东西边界通过现代农业和生态廊道的划分形成的“两翼”。
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以来,抢抓发展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兴产业,强配套,聚人气,铸新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集聚优势凸显,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整体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代管区域全年生产总值完成95.9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1.6亿元,同比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5亿元,同比增长1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2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1亿元,同比增长23.1%。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9.8亿元,同比增长7.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75%。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完成16.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8.1%,完成比例位居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31.4%;外贸进出口完成1000.8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增长68.5%,全市排名第一;税收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61.5%,全市排名第一,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69.9%。
规划科学,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快速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代管区域主要道路通车里程达42公里,已形成“七纵六横一环”主干道路框架网,芙蓉湖、中央公园(示范区段)工程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水、电、气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二是中原电气谷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投产。截至目前,中原电气谷投产工业企业达到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形成了输变电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烟草特色产业“一主一特”产业格局。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园、超级电容、信息化产业园、泛在5G小镇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实施,示范区产业机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商务中心区建设初显成效。目前,商务中心区建成和在建商务楼宇16栋,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10栋楼宇建成投用,注册入驻现代服务业企业300余家,吸纳就业4350人。四是民生民本持续改善。大新佳苑、大徐佳苑等4个安置小区已具备入住条件,正在组织群众搬迁入住,芙蓉佳苑、清廉寨安置小区正在加快建设;省实验学校许昌中学已实现招生,示范区实验学校、尚东小学,大徐小学正在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成,正在内部装修,年底前投用。
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的示范区潮气蓬勃,生机盎然,充满了魅力;未来的示范区厚积薄发,引领时代,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