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张家庄村:旅游扶贫催生“美丽经济”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李晓星

山头枫叶经霜染,恰似朝霞满天红。眼下,正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很多许昌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禹州鸠山的红叶刷屏。

“从山上下来,肯定又饿又累,来瓶水、卷个山野菜烙馍吧?”“鸡都是散养的,尝尝这柴鸡蛋味道咋样?”“这是育的红叶盆景,捎几盆回去送人也不错。”近日,记者来到禹州红叶的最佳观赏地——鸠山镇张家庄村,很多村民在道路两侧售卖着小商品。

张家庄村位于禹州、汝州交界处的深山区,全村128户4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84人,是省定贫困村之一。

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群众如何脱贫?在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看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张家庄村想要脱贫,还得靠山吃山,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原来,进出俺村仅有一条土路,不仅群众出行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张春生说,在市、县两级交通部门为张家庄村规划新建了西通汝州、北至省道和大鸿寨景区、南到邻村天垌学校的4条12.7公里干线道路和6.75公里的群众排前路,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为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

交通问题解决了,游客到了张家庄看什么、玩什么?张春生告诉记者,张家庄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秀美,可以说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赏红叶、冬观雪景。依托这些先天资源,村“两委”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发展种养业,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增收脱贫,摆脱守着金山银山却讨饭吃的日子。

散养的土鸡和鸡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天然的木兰头、珍珠花等野菜和石磨玉米面、蜂蜜等绿色环保,口味独特,是家庭餐桌追捧佳肴……为了提高这些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张家庄村成立了崛山种植养殖合作社,按照“公司+农户”的形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回收产品。

“这段时间是旅游旺季,一天能卖百十卷烙馍,再加上卖水、土特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千把块钱。”贫困户李海昌和妻子忙得不亦乐乎,妻子忙着烙烙馍,他负责收钱、招呼客人。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张家庄,李海昌打算把家里的房子收拾收拾,年后也开家农家乐,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今,张家庄已发展农家乐5家,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车间、100立方米冷库各一个,建设年产1.5万吨纯净水厂一家,引导群众种植优质核桃1100多亩、花椒5000多棵,饲养土鸡3900多只,扶持陈小五等9户贫困群众养蜂54箱。仅在今年槐花节和红叶节期间,来张家庄村旅游的游客已突破30万人,带动附近群众100多人从事旅游服务业,预计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

现在,张家庄村早已脱掉贫困帽,但村里仍有2户4人未脱贫。“下一步,我们将大力鼓励扶持发展农家宾馆,完成石磨面、土鸡蛋、山野菜等绿色农副产品的注册包装等工作,实现电商销售。同时,加大乡村游品牌宣传和环境保护创建力度,以张家庄村槐花节、红叶节为依托,进一步乡村游业发展,催生更多‘美丽经济’,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张春生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