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2000年:非公经济驶入“快车道” 节水灌溉拧紧“水龙头”

本报记者 杨红卫 付家宝

2000年被称为“千禧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千年虫”问题并没有如之前担忧的那样,全国人民满怀希望、斗志昂扬地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即将迈入新世纪的许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步入“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这一年,国家林业局将鄢陵县命名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南环路立交桥建成通车;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长葛市新华书店与后河镇小辛庄村联合建立的全省首家村级读者俱乐部进行报道;全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许昌召开,节水灌溉的“许昌模式”从此叫响全国……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东部的浙江温州、南部的福建晋江和中部的河南许昌,在不同的地域散发着夺目之光。

2000年1月17日,全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表彰暨动员大会召开。会议为134个先进单位和23名先进工作者颁发了荣誉牌匾和证书,并组织与会代表到有关企业进行了参观。

此次会议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张旗鼓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掀起了许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热潮。

梳理许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2000年之前还有两件有意义的事情。1993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其要点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形式,扩大从业人员范围;优化经营环境,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简化办证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督和管理。

1995年8月22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放宽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从市场从业人员资金税收等方面优化发展环境,并把个体经济纳入许昌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目标管理。此后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对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一次严格的目标考核,表彰先进,督促后进,确保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已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左右。

“正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让许昌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热土,许昌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个头企业不断涌现,非公经济占比不断提高。”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哲一直关注许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参与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的起草撰写工作。

正是由于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许昌一度被誉为“河南的温州”。如今,作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全市拥有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25万户,非公有制企业6.2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占比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位;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90%以上,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此外,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2016年、2017年GDP增速连续居全省第一位;2017年完成GDP2642亿元,在全省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许昌成长起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今年8月29日,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出炉,我省有15家企业入围,其中我市森源集团、黄河实业、众品食业、金汇集团等4家企业入围,超过全省入围企业总数的1/4。

水,一直是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因此有水可用、节水保用就成为我市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2000年8月27日至29日,全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许昌召开。这是许昌市也是河南省首次举办全国性的节水灌溉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市在节水方面的成就。

改变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许昌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流为主的总体思路,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全市形成了多点示范、全面推进、发展迅速的局面。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水利部的领导和专家,部分省(区、市)及全省各地市的代表汇聚许昌,大家一致认为,许昌市的节水灌溉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各地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时任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现任市水务局副局长王有生参与了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也见证了许昌节水灌溉工作的成绩。“当时会议对许昌市的节水灌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总结出‘许昌模式’,即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推行四项机制、坚持五高原则、实现六化标准。”王有生说。时至今日,王有生依然能准确地说出“许昌模式”的内涵。

节水灌溉的“许昌模式”,从此叫响全国。

时代在发展,许昌节水灌溉工作也不断向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迈进。2013年,许昌市启动了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试点先行,逐年推进,项目涉及11个乡镇、267个村,节水灌溉模式包括固定式、半固定式、绞盘式喷灌,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等多种节水灌溉形式。根据不同的地块条件,10多种节水灌溉设备各显身手,每年可节约用水1400多万立方米,项目区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可增加8.04万吨。

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2000年,许昌在该领域大获丰收。

2000年8月28日至31日,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举行。许昌市代表团共签订购销合同151份,总成交额15.39亿元,居河南省前三位。

2000年10月11日,许昌市参加2000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共洽谈签约项目48个,交易额12.96亿元。签约项目中,合同7份,金额2.76亿元;协议26份,金额4.35亿元;意向15项,金额5.85亿元。项目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五大技术领域的产品销售、招商引资等。

当时在市商务局外资科工作的市贸促会会长赵为民回忆:“2000年前后,许昌市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均处于全省第一梯队,尤其是以发制品出口为主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省名列前茅。不论是党委、政府,还是企业,招商引资的意识都非常强,这也为许昌对外开放良好态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许昌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许昌每年都积极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境外的招商引资活动。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软硬环境两手发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至98项,是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省辖市。

许昌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及效率,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招商引资热潮,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惊叹的“许昌速度”,折射出许昌独特的招商智慧和“引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