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安
如今,在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徐湾社区,提起现年74岁的徐俊锋,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多年来,他宁愿赔上血汗钱,坚决不背良心债,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诚信楷模。
原来,1988年这个年份对于徐俊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一年,他作出了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停薪留职,然后投资3万多元从鄢陵县购买了一台二手机器,办起了面粉厂。
经营中,徐俊锋采用用麦子换面粉的办法收购附近农民的小麦。每到麦收季节,农民便把麦子拉到面粉厂存起来,面粉厂则按一定的比例将麦子兑换成面粉。等家里的面粉吃完,农民就拿着粮食存折来面粉厂领取面粉。
由于赶上好时候,加上徐俊锋诚信经营,之后几年面粉厂生意十分红火,规模不断扩大。后来,面粉厂又购置了机器轧面条,生产的面条、挂面供应多家超市。
2003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再加上交通不便、机器老化等原因,导致往面粉厂送麦子的车辆越来越少。到第二年停产的时候,厂里共欠附近储户10多万公斤小麦,折合八九万公斤面粉。
尽管面粉厂关门了,但对当初的承诺,徐俊锋坚决兑现。每到月初,他就从超市买回来40袋面粉放在家中,等待储户前来领取。
当时,一袋25公斤的面粉75元,40袋面粉需要3000元,徐俊锋一月的退休金不到2300元,剩余的钱还需要儿子徐艳克打工补贴。
有人劝他,说物价一直在涨,这样坚持赔钱兑换也不是办法,干脆通知大家剩余多少面粉一次领完,或者按原来的价格折算一下。但是,徐俊锋没有同意。
就这样,徐俊锋一直坚持着对储户的承诺,不管赔多少钱都要兑现。在加强诚信建设的今天,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诠释着诚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