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民生答卷”暖民心

——看市人社局如何办好民生实事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胡浩

一个地区,只有在改善民生上取得长足进步,百姓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温暖;一个部门,只有把百姓的愿景作为动力来谋划,群众才能真正认可其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年初,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中,“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是其中之一。其中,我市计划新增就业6万人。

目前距年底仅剩一个多月时间,就业这一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如何?“今年,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就业,重视重点群体就业,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市就业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均按序时进度完成。”市人社局局长杨宏杰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20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7%。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07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04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6699人,创业培训677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895万元。

政策+服务 加强就业引导

“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企业。我来这里见习,不仅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每个月还有工资可以拿。这种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非常好。”安阳工学院2017年本科毕业生、在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见习的禄梦说。

禄梦口中的“政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今年以来,我市对就业见习政策进行了调整。“此次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700元上调为每人每月1000元,其中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的单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0元。”市人社局就业办主任张民生说,此次调整不仅扩大了见习毕业生范围,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补贴标准。

就业见习政策仅是我市促进就业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市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举措,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开创我市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制订《许昌市就业创业全域化网络覆盖工程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计划全面提升我市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程度;印发了《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行动计划》和《新增返乡下乡创业4000人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对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作出部署。

在完善政策的同时,市人社局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源保障力度,服务企业用工。一是走访企业调查摸底。市人社局春节前对我市企业开展了跟踪走访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企业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和节后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用人指导、人力资源保障等服务。二是开展用人指导保障企业用工。市人社局坚持为企业开展“对比法、算账法、保障法”用人指导,帮助企业完善招聘方案,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了企业对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市人社局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对我市促进就业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举办信息进行报道宣传,让政策和岗位信息家喻户晓。

重点群体+平台 稳定就业水平

11月3日,许昌学院弘毅广场人潮涌动,由市人社局、许昌学院联合举办的2018年金秋招聘月校园招聘会在这里举行。

“我学的是机械电子专业,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像许继、森源这些企业都适合。”21岁的范宁说,他是甘肃兰州人,在许昌上了4年大学,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毕业后想留在许昌发展。“之前就在许继、森源实习过。这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薪资水平、晋升空间都很吸引我,看到这些企业来参加校园招聘,我就赶紧投了简历。”范宁说。

招聘企业进校园,双选平台连未来。此次招聘会有36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7560个就业岗位,吸引大学生、失业人员等各类求职人员5000人次入场,达成就业意向1800余人次。

一直以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社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人社局一是扎实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330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49.5万元,发放开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各类资金425.3万元;二是突出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工作,把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录入系统,组织各县(市、区)人员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及培训信息,开展就业跟踪服务,目前全市共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557人,推荐就业854人;三是开展许昌市创业创新大赛,收到各类参赛报名项目237个,评出创业组和创新组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3名、三等奖各5名,其中创业组和创新组一等奖还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决赛,并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在搭建供需平台方面,市人社局积极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相继举办了“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活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截至10月底,全市举办各类招聘会220场,服务企业8110家次,提供岗位23.8万余个,促进就业近8万人次。新春招聘活动中,市县联动、异地同步开展各项就业服务活动,从2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七)开始在市人力资源市场连续一个月举办“迎新春天天招聘暨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各类招聘活动,把招聘会直接举办到农村。市人社局还积极开展了跨区域就业合作,先后与杭州、苏州、河源等外省地市建立跨区域就业合作关系,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的互动共享,共开展跨区域就业活动61场,发布省内就业岗位4.1万个、省外就业岗位3万个,促进就业5.4万人次,成功引进各类人才2135人。

培训+援助 提升就业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将有力提升广大群众的就业能力。

“工作中,针对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差、素质不高等特点,我们把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张民生说。

具体而言,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我市把工信、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也纳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坚持十部门联动,分类培训,协同推进。全市共认定职业培训机构95家,形成“公办、民办、学校、企业”四位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培训新格局。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市人社局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把培训技能送到乡村,开设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培训课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提升技能;重点做好大中专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职业培训工作,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共培训13630人、创业培训共培训6776人,提高了各类群体的创业就业能力。三是积极发放各项培训补贴。按照今年新出台的《河南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市及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共发放各类培训补贴1066.7万元。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唯有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才能精准帮扶就业。市人社局一是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对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全市共登记就业困难人员1314人,做到了“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二是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再摸底再调查,对已脱贫和未脱贫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全市共统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596人,实现转移就业23332人,就业率81.6%;三是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安置,截至10月底,全市实有在岗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3181人。

就业稳,则人心安定,家园安宁,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服务高校毕业生、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杨宏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