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建山 孔刚领
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从创新不足到活力迸发……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在科技大潮洗礼下,许昌农业现代化步伐铿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突飞猛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科技支撑更加强劲……累累硕果,记录着多年来我市农业蓬勃盎然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见证着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喜人局面。
“如今,我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许昌市的现代农业叫响全国。这些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关键的一点是,2002年、2011年在我市召开的两次全国性农业会议,为我市农业在此后一段时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农业局副局长杨宏宾说。
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002年6月4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云集许昌。与会学者深入建安区(原许昌县)五女店镇优质小麦基地实地察看,对我市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2002年国家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用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年,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杨宏宾说,“200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这对许昌来说既是肯定又是激励。此后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了多项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我市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从此,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提起往事,杨宏宾显得很兴奋。他说,按照市委优化农业的总体工作部署,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多予、少取、放活”做文章,在园区建设中科学规划,确立了园区产业发展体系;完善政策,优化了园区建设环境;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了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了园区建设经营机制。建设进程中,我市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园区运营主体,让企业承担组织生产经营职能,鼓励支持中介组织参与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与农民建立新型的市场关系,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新体系,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市场、与科技人员报酬、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紧密相连,使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正如杨宏宾所言,从上至下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市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总产量达220.6万吨,完成计划的110%;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84.18万亩,比上年增长12%;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比上年增长3%;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比上年增长514%,311国道花卉长廊建设实现了牵手连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顺利,全市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20家,带动农户675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5.17亿元,户均增收766元。可以说,2002年在我市农业发展进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吹响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冲锋号”
许昌沃野千里,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从2002年起,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几年间,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功能基本完善,现代农业集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示范效应得到有效释放。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我市的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等近百个“百千万建设工程”,为粮食稳定高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了高效高产的标准良田、现代化生态蔬菜基地外,我市在确保种粮面积不减、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建设了被称为“平原林海、天然氧吧”的花卉苗木基地,富了农民,改善了生态,激活了三产。
2011年3月,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许昌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来到许昌,实地考察了我市春季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从“粮袋子”——许昌县10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片,到“菜篮子”——许昌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再到丰富“粮袋子”“菜篮子”的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生鲜物流园,一路走来,参会人员禁不住发出赞叹:“什么是现代农业?我们今天在许昌看到的就是现代农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闪亮的农业成绩单背后,倾注了我市上上下下多少心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农业生产方面坚持每年进行总结观摩、表彰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把现代农业强市的建设任务落到了实处,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创新打造现代农业
“升级版”
初冬时节,走进建安区陈曹乡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田园呈现在眼前:平直的水泥路呈井字状分布在田野上,红顶白墙的机井房星罗棋布。11月5日,在尚庄村的麦田里,村民尚伟拿出一张卡,在通电机井上一刷,一个臂长300米、自带轮胎的全自动喷灌机就开始边移动边浇水,花洒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麦地里。“这叫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一天可以浇地100多亩,顶20多个劳力,省时省力。”尚伟有些“炫耀”地说。记者在园区走访时看到,园区还装有固定式、半固定式、绞盘式、地埋式自动伸缩等多种喷灌设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装备,用现代化的手段,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期望的农产品。
杨宏宾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我市启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试点先行,逐年推进,如今已经在长葛市、建安区等粮食主产区完成了7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建成了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还累计建设了317万亩高标准粮田。我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如今,我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1家。龙头企业发展总体呈现出势头猛、带动强、经营广、业态多、链条全、品牌响的趋势,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不少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更是走出了国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次让广大农民朋友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党支部书记尚水旺信心满怀地说。
乡村振兴,是黄土地上绵延的梦想;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亿万农民共同的期盼。我市正牢牢锁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