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2003年:万众一心战“非典”

本报记者 李建山 付家宝

②我市公交车上的抗“非典”标语

①许昌市湖滨路小学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战胜非典”手抄报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击“非典”的动人乐章。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2003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忘记的一年。这一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笼罩着华夏大地——“非典”肆虐,疫魔横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许昌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周密部署,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这一年,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胜利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零扩散”的目标,在全国抗击“非典”斗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的春天,“非典”疫情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从我国的南方蔓延到北方。从食盐到食醋,从板蓝根到白口罩,在人们巨大恐惧感的笼罩下被抢购一空。学校停课、小区隔离,“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四处喷洒着消毒液……谈“非”色变,是当时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2003年4月14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4月21日,襄城县人民医院确诊了4名“非典”患者。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襄城县人民医院迅速设立“非典”病区,先后分三批,安排86名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在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医护人员累倒一个补上一个,可没有一个人退缩。”首批进入“非典”病区的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徐会彬回忆说。由于初次接触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但大家明白重任在肩,很快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工作中。

“大家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戴着36层厚的棉纱口罩,连续工作4个小时才能换班休息,而且中途不能喝水、如厕,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提起当时的情形,第二批进入“非典”病区的护士长李素锦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当时许多护士的孩子年龄尚小且无人看管,只能把孩子托付给长辈或邻居;有的丈夫是大夫、妻子是护士,夫妻并肩奋战在救治一线,甚至连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家尽孝;医院的后勤人员也通宵达旦,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为“非典”病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从最初的谈“非”色变到奋起抗击,从瞬间的惊慌失措到从容应对,“非典”虽然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着距离,但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送最后两名康复的‘非典’患者出院时,他们突然转过身来朝医护人员跪了下去,口中不停说着感谢的话语。当时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流下了泪水,场面感人至深。”第三批进入“非典”病区的护士许红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

市里的医疗专家来了,省里的医疗专家也来了……在各级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2003年6月1日,我市的4名“非典”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为及时排查疑似“非典”病例,遏制疫情扩散,我市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样是昼夜不歇,全力抗击“非典”。

在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俎炳灿的记忆中,2003年4月,面对突发的“非典”疫情,市卫生防疫站(市疾控中心前身)按照上级部署,迅速成立防控领导组、专家技术处理组、流行病学调查组、疫情监测组、消杀处理组等,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追踪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我市卫生部门及时有效控制了疫情。

“当时,我们一部分人员到汽车站、火车站等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的地方排查,一部分人员密切关注‘非典’患者接触过的人群,还有的将各县(市、区)每天的疫情信息、排查信息等进行及时整理、上报。大家每天枕戈待旦,那根弦总是绷得紧紧的。”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防治科科长张巧红告诉记者,在2003年4月至6月末全市防治“非典”疫情的攻坚期,不少同志加班加点,连续工作三天三夜都没合过眼。

时光回溯到2003年6月24日,在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郑重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同年8月16日,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全国“非典”疫情得到遏制。至此,我市“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零扩散”的目标最终圆满实现。

经历过抗击“非典”的洗礼,我市医疗疾控部门迅速成长,力量不断加强,成为守护人民健康强有力的主力军。无论是2008年的手足口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2013年的H7N9禽流感,我市医疗疾控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均能做到沉着应对、防控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击“非典”之战,再一次让国人深刻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无比重大的民生问题。

在市疾控中心检测检验科科长胡亚奇看来,“非典”不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堂社会公共卫生课;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更是一个机会。他告诉记者,“非典”之前,疾控观念尚在树立之中,疾控信息网络未完全建立,人员和技术设备配备也不完善;“非典”之后,政府对疾控中心的功能开始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大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如今,我市已经建立了具有一流水准、反应灵敏、统一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构建起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疫大堤”,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地方病防控等各项工作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位民生民本的高度,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从三级急救网络建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医待遇提升、健康产业发展,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工作全面驶入“快车道”——

2009年,我市正式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着手缩小城乡差距,方便群众就近看病。

2017年,全市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8月31日,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彻底告别了实行了60多年的“以药补医”制度。

……

如今的许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站点高标准建设,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医疗资源进一步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人均预期寿命、医疗服务水平等均显著增加和提升,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15分钟健康圈”的建设,打造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了更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