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护城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兴衰变革。许昌市的护城河亦是如此。
许昌护城河最早可追溯至曹魏时期,后经历代修缮,至明朝洪武年间成为盛景,为中州之胜观。它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护城河,全长5.3公里,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环抱老城区。许昌曾被文人骚客所称道的“一城荷花四面柳”“红绿交映,风景如画,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盛景与这条护城河密不可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20世纪80年代的护城河两岸设施陈旧,景观单调,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尤其是在过去粗放式发展时期,护城河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一度被群众戏称为“许昌龙须沟”。
65岁的刘翠花是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居民,在东顺河街住了几十年。说起过去的东护城河,刘翠花记忆犹新:“那时候,水位很低,河水浑浊,经常发生断流的现象。河岸上是清一色的蓝砖灰瓦房子,河道里遍布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损害了城市形象。”
“那时候的护城河哪有现在这样漂亮?那时候南护城河南岸还是土路,一刮风尘土满天,还经常有露天的集市卖衣服和日用品,跟农村的集市差不多。”市民李辉回忆说。
为改变护城河面貌,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护城河经历了多次清淤,河岸道路进行了修整,沿线也进行了改造。但真正让护城河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还是始于2015年的护城河环通工程。
2015年春节刚过,年味儿还未散去,声势浩大的许昌护城河环通工程拉开了帷幕。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建和水利重点项目,该工程是我市三大水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水生态体系中的“内环” ,被确定为当年十大民生工程、十大城建工程的一号工程,总投资高达3亿元。
护城河环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市民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施工过程中出现道路限行、扬尘等问题都得到了群众的充分理解。
32岁的宋超飞是魏都区七里店街道办事处居民。2015年5月,他和工友们一起参加了东护城河的施工建设,当年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让他难以忘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外地小伙子,他负责绑扎钢筋笼,由于每天都要和钢筋、铁丝打交道,他双手沾满了铁锈,指头肚都磨烂了。但是他轻伤不下火线,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十分认真负责。”宋超飞回忆说,文惠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慰问奋战在水利建设一线的劳动者,给工友们送去粽子、西瓜等,还为大家表演文艺节目,大家都说当年的五一劳动节过得格外有意义。
2015年12月,护城河成功蓄水;第二年3月,护城河通船。许昌护城河终于面貌一新。许昌市护城河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鑫介绍说,护城河环通工程将水、绿、景、文有机融合,融入文化符号,打造游船体系,整合景观元素,使东、西、南、北四条环城河带形成“北赏、南游、西通、东畅”四个主题分明的沿河景观带,构建虹桥卧波、杨柳垂荫、樱花漫道、荷塘连绵的景观格局,改变了护城河环水不环游的状况。
碧波清流,荷花迎人,虹桥百态,绵延不断的亲水栈道,贯穿护城河全线的观景步道,河面上悠然而行的画舫……如今的护城河,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绝佳去处。晨光熹微或是夕阳西下时,群众三五成群,相约在护城河畔漫步对弈、钓鱼赏荷、运动健身,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护城河景观改造后,加速了护城河沿线开发,刘翠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满意:“以前只嫌离河太近,环境太差,现在天天就像生活在公园里,去哪儿我都不换!”
一条穿越千年的护城河,成为许昌人幸福生活的最好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