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2004年:许昌全面发力,按下发展“快进键”

□本报记者 王金伟

2004年的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甚至文化体育事业出现了一个个里程碑式事件:首部《行政许可法》实施,世界首条商业运行的磁悬浮轨道上海磁悬浮线正式投入运行,中小企业板块获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项目中创造历史时刻——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男子田径奥运会金牌……

在这样一个风生水起的年份,许昌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焕发出了更加澎湃的发展活力。

壮实力

从“能走高速”到“高速成网”,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成果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其发达程度是一个地区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004年,我市以加强公路建设为重点,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公路建设、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有力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回顾这一年我市交通发展——

2004年2月28日,许昌至登封高速公路开始奠基,全长87.45公里,工程概算32.6亿元,是河南省“十五”交通规划的8条高速公路之一;省定重点项目许平南高速公路、许兰高速公路按计划稳步推进,同年12月,许平南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许昌至尉氏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82%,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这一年,全市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4.6亿元,共安排高速公路续建、新建项目5个,总里程200.9公里。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

2004年,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王化民到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工作刚满一年,他回忆说:“当时,许昌还没有形成高速路网,市民开车出行就算走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高速大动脉也是断断续续,出行非常不便。”

随后,学习土木工程的王化民有幸参与了我市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以许平南高速公路为例,2004年,王化民是许平南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普通一员,由于工作需要,工程进展的每一步都要经他的手上报省交通运输厅。

从2004年到今天,从“能走高速”到“高速成网”,在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工作15年的王化民见证了许昌交通发生的沧桑巨变。他感慨地说:“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全市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增强,‘想走就走’成为现实,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增活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

还是这一年,1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许昌监管分局(以下简称许昌银监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许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体系正式形成。

“许昌银监分局成立以来,辖银行业机构数量由2004年的5类13家增加至目前的7类26家,银行从业人员由6000名增加至1万人,机构网点649个,进一步提升了银行业竞争活力,持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11月19日,许昌银监分局办公室主任王军告诉记者。

王军对许昌银监分局和许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再熟悉不过了。早在许昌银监分局挂牌之前,他就已经在金融机构任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王军介绍说,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267.69亿元,比2004年增加1963.75亿元,增幅为646.12%;各项贷款余额1736.32亿元,比2004年增加1498.01亿元,增幅为628.6%。

此外,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日益提高,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丰富为今天的投资理财、代理业务、生活缴费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领域业务。

变化显而易见,从储蓄到理财,再到手机App上各种理财产品应接不暇……如今,咱许昌老百姓手里的钱“活”了起来,作为老百姓最信赖的金融机构,银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排队时拥挤不堪到自助叫号服务,从高过胸口的栅栏柜台到玻璃隔断的座椅窗口,从手写的单据到无卡服务,银行一直在跟着时代的步伐发展……

添动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助力许昌按下发展“快进键”

“邦之所兴,首在得人。”在1000多年前的许都,雄才大略的曹操三下“求贤令”,广开进贤之路。时间的脚步来到2004年,许昌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当时河南省获此殊荣的仅有4个省辖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发制品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集团)跻身世界金刚石制造业前三强,鄢陵县的花卉苗木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集散地……

这一年的许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0月27日,许昌市召开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大会,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首届许昌市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决定》。如今,14年过去了。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响力——

2016年,许昌市推出雄心勃勃的“许昌英才计划”——“十三五”期间将拿出不少于15亿元设立“许昌英才基金”,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许昌按下发展“快进键”。

20多年前,许昌名企之一的黄河集团还是一家生产石棉瓦、塑料编织袋的小乡镇企业,如今已转型为一家以碳系新材料为主业、以新能源及智能制造为增长点的集团企业。

黄河集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才创新。据企业负责人介绍,黄河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以黄河集团旗下新能源企业河南力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项目带头人、总经理王建立所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60%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创新活力让人惊叹。

如今,黄河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完成研发项目173个,完成新产品开发209项,拥有专利58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储备了一大批核心专用技术。

在许昌这片沃土上,除了黄河集团,创新故事还有很多。今日之许昌,以创新驱动发展,拓展了发展空间,赢得了发展主动,下一步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演绎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