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顺兴 李春霞 武芳
“襄城县为企业服务的环境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我们选择到这里发展是对的。”日前,许昌开炭碳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宗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企业和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今天,襄城县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构筑了襄城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坚实基础,抢占了新时代开放发展新高地。
政府政策给力:营造工业经济成长沃土
2017年3月,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刚刚投用的4万平方米现代化车间里,第一片高效太阳能电池板下线。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从落地到生产出转化效率22%、达到国际最高水平的电池板,仅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
“按照正常情况,行业内建设一座这样的工厂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襄城县特事特办,给我们打造了最优的环境,作为企业我们也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发展步伐,助力襄城‘中原硅谷’建设。”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西正信心十足地说。
襄城县产业集聚区主任李进伟回忆,为吸引平煤隆基落户襄城,缩短项目投产时间,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成本,襄城县由财政投入6亿多元,为企业代建车间并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了改造。他至今犹记得,为及时将厂房交付企业使用,襄城抽调干部连续几个月日夜奋战在项目建设工地上。
“良好的环境能够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形成强大的发展聚合力和竞争力。而我们党委、政府要做的,就是给企业当好清障员、铺路石,打造最优发展环境。”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的这一认知,也是襄城全县上下共同的认知。
为服务好企业发展,襄城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及“招商引资十条”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创业创新环境。
“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尽管提,能够解决的,我们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会后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在主持“企业服务日”活动时,襄城县县长孙毅对企业负责人说的这些话让大家记忆深刻。
不说空话,不做虚功,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2018年,襄城县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每月定期由党政主要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集中解决。截至10月底,共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资金筹措、手续办理等方面问题65个。
在襄城县,每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始实施时,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同步介入,成立专门的协调服务小组,实行24小时驻厂办公,对项目的投资、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一般事项直接办、特殊事项承诺办、重大事项联合办”。
襄城县委办公楼前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从今年4月份开始,每天早上7时,这里都会召开一次特殊的“旗杆会议”。会议由襄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俊涛或副县长李珂主持,相关部门、产业集聚区负责人参加,议题是解决河南开炭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优质针状焦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围杆而立,有问题说问题,有主意出主意,长则半个小时,短则十分八分。“旗杆会议”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直到项目顺利建成。
襄城县还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掌握企业经营趋向,帮助企业解疑释惑;畅通诉求表达渠道,通过企业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企业家微信群等,关注和回应企业家的合理建议、利益诉求,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对接活动:今年上半年组织产销对接活动2次,达成销售意向1.2亿元;组织银企对接活动3次,签订贷款意向5.6亿元以上;建立了5000万元的调贷资金池和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技改扩产;完成产学研对接3次;成功为25家工业企业发放贷款2.6亿元。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