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就业创业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就业”

——聚焦我市改革开放40年的就业变迁

本报记者 胡晨 冯子健 通讯员 孙凯

人才兴则国运隆。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才配置逐步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单一的统包统配体制,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体制转变。

以小见大,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在过去40年间,人才求职就业方式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的历史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曾被媒体称为“盲流”的农民工开始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潮,再到新世纪伴随着内地产业转移汹涌澎湃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在家门口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顺利实现了就业创业。

循着时代发展的足迹,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农民工、企业负责人等,试图回眸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伟大时代。

公共服务滞后

外出打工难找到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农民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了,此时,他们需要一条路子能够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发家致富。

鄢陵县南坞镇北坞村的张运军就是最早离开农田、外出打工的那批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固定资产投资扩大,铁路、公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个户籍在农村却生活在城市的庞大群体产生了,被称为农民工的他们带上棉被、碗筷等日常生活物品,到广州、深圳、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建筑、筑路等体力劳动。

张运军清晰地记得,1985年,他和同村的十几个人南下广州到某建筑工地打工,干的是搬砖提泥的脏活累活,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活动板房,床铺是几个砖头支起来的木板床,吃的是萝卜白菜大锅饭,收入是每月几十元钱。

“那时候,信息较为闭塞,公共服务滞后,没有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收听广播、亲友介绍等,难免出现‘黑企业’拖欠工资、‘黑中介’坑害农民工等情况,出现了农民工找工作难的情况。”我市一位资深职业指导师回忆说,由于没有专门的劳动监察部门,很多农民工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很好地得到维护。

开发公益性岗位

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1月15日,46岁的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玉皇阁社区居民刘晴像往常一样,穿上交通协管服装,手持小红旗,来到市区八一路与劳动路交叉口附近疏导交通,劝阻行人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她已经工作3年了。

说起这份工作,刘晴感慨颇多:“前几年,由于身体不好,我下岗后一直在家待着,生活较为困难。身体康复之后,政府就给我找了一份交通协管员的工作。这样一来,我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刘晴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业红利,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的基层岗位,让一大批“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就业。

“1988年,全国第一家有固定场所的人才市场在深圳成立,之后人才市场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伟介绍,1994年我市成立了职业介绍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失业居民介绍工作,并收取一定费用。“当时,我们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办公房子是租的,只有8名工作人员,桌椅也很破旧,而且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何伟说。

1998年前后,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出现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从此下岗再就业成为社会热词。“当时,我们主要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也是那一历史时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何伟说,为了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题,政府除了开发大量公益性岗位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大大缓解了再就业工作压力。

各类人才都能找到工作

满足多样化就业需求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东部和沿海地区企业飞速发展,带动农民工工资一路飙升,也给我市的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是统筹城乡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青年就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确保人民群众充分就业,人人有岗有位,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保障。”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高标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在全国首创跨区域就业合作模式,打造了许昌“就业四环路”,累计开发就业岗位25.2万个,促进城乡就业15.12万人,不仅满足了群众对就业岗位的需求,真正让群众就业有路、工作有岗,还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推进许昌人社线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一个网站、一个微信公众号统一对外服务,开展网上招聘、网上预约、微信摇一摇找工作等多项线上服务;同时,有效丰富线下服务,努力做好现场招聘工作,精准服务,精细管理,尤其是量身定制了军嫂专场招聘会、残疾人招聘会等,努力帮助各类人才好找工作、找好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就业指导方面,我市为各类人才开展一对一就业登记、职业素质测评、就业规划、推荐培训等多项服务,帮助各类人才和特殊群体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同时,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制定人才招聘培训计划、定向招聘人才等服务,帮助各类单位招聘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多样化就业需求。

全面激发返乡创业激情

实现更高质量更好就业

“我一直想留在父母身边,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幸运的是,通过不懈努力,这个梦想实现了。”近日,禹州市范坡镇张刘村的蒋战龙告诉记者,一次偶然外出的经历,让他敏锐察觉到饲养黄牛的市场潜力。他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引进了200余头西门塔尔牛,成立了集种植、饲养、肉食屠宰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禹州市龙跃牧业有限公司。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时至今日,该公司已经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蒋战龙返乡创业成功的故事,仅是我市众多返乡创业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精神,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坚持统筹城乡就业,重视重点群体就业,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支持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财税、金融、资金等政策支持作用,实现更高质量更好就业。

2018年1至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10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07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04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6699人,创业培训6776人,新登记市场主体36534户,全市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数达到4780.7亿元,同比增长18.4%。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家门口就业的优势很明显地体现出来。良好的政策扶持,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当前,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农村更加美丽,年轻人的创业积极性越来越高,政府有关部门对返乡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助力返乡者创业成功、持续发展。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稳,民心安。“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就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保障体系,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助推更多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能创业、创成业,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市人社局局长杨宏杰表示,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有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