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应培育更多的“村小二”

据《许昌日报》报道,禹州市浅井镇陈垌村青年陈高峰,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今年5月,他在网上注册了电子商铺,当起了“村小二”,通过网上订单,把乡亲们所生产的粉条、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出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截至目前,陈高峰已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副产品1.2万多单,销售额超过30万元,除其父母、妻子参与外,还吸纳村里6名妇女就业,每人月收入2000多元。

农村是广阔天地,发展电子商务大有可为。如今,利用电商平台整合农业资源,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并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市场,让农村突破物流和信息流的瓶颈,形成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尝试。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都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助推乡村振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的农村电商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空心村”问题较为突出,长期留守村里的农民大多年龄较大,不懂网络技术,从而制约了电商的发展。

从陈高峰的成功“范本”,我们可以看出,要让电商在农村迅速发展壮大,应注重培育更多的网络技术带头人,并注重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互联网真正扎根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这其中,应借助农村大学生掌握的互联网知识和对家乡的浓浓深情,迅速建立电商网点的末梢系统,使之成为电商下乡的切入点,促进“互联网+农民、农业、农村”的结合,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农村空心化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使农民群众在致富路上更有活力、更有保障。因此,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干部、个体经营户等发展农村电商的热情,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使之带动更多的农民“触网”,在共同致富奔小康之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