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安
“每当看到贫困群众简陋破旧的土房、困难拮据的生活,我内心总有一种难言的酸楚。”11月26日,谈起一年多脱贫攻坚工作的体会,禹州市浅井镇挂职副镇长郑宏业对记者说,“开展脱贫攻坚,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是我的职责所在,更是我的一项光荣使命。”
郑宏业是市安监局事故调查应急救援科科长。2017年2月,他根据组织安排到禹州市浅井镇挂职锻炼,担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职务,分管扶贫开发工作。
上任之初,他把基层锻炼看作难得的学习机会,迅速进入角色,牵头制定《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通知》和《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郑宏业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势,动员和鼓励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筛选出宜鑫建材等11家有实力的企业,设立企业扶贫基地,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充分就业、稳定增收。
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帮助马沟村建造一所幼儿园,就近安排59名贫困劳动力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禹州市钧堂钧窑公司出资10万元,帮助张地村建石磨面等农产品加工车间,吸收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向他们每人每月发放的工资在1000元以上。
在统筹协调做好全镇和分包行政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郑宏业积极履行帮扶责任,真心为民服务,做到用真情换真心。现年67岁的李德安是范家庄村人,因病致贫,生活十分困难。郑宏业与他接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老人独居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把老人当亲人,经常带着水果、食品等看望老人。
去年12月的一天,他看到李德安没戴帽子、耳朵有冻疮时,非常担心天冷引起老人脑部疾病复发。于是,郑宏业回去后,马上去商场购买了带护耳的棉帽,连同一床御寒棉被及时送到了老人家中。李德安老人逢人便说:“以前都是群众给干部送礼物,现在是干部给群众送礼物、送温暖,真是暖身又暖心。”
用好用足扶贫政策,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是郑宏业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帮扶对象万红格因丈夫遭遇车祸意外去世,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万红格曾因借高利贷被人欺骗敲诈,对贷款一直心有余悸。郑宏业多次到她家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并让她的孩子把协议内容逐条念给她听,仍没有打消其顾虑。直到郑宏业出具包含“帮扶责任人保证帮扶对象不会因参加金融扶贫产生相应还贷风险”内容的保证书,万红格才放下对贷款的戒备。目前,万红格家的田地和养牛的收入,再加上每年的扶贫收益金,让全家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同时,郑宏业积极帮助陈垌村返乡大学生陈高峰,办理证照,注册企业,发展电商,将当地的花生、粉条、小磨香油、红薯淀粉、菜籽油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自今年6月网店运营以来,陈高峰已销售农产品约1.2万单,仅红薯粉条就有7561人购买,总销售额30多万元。
“镇里非常支持陈高峰通过电商创业。我们在镇政府院内为其提供3间办公用房,配备电脑、桌凳、货架等办公用品。”郑宏业说,浅井镇将进一步探索培育电商扶贫的新模式,以点带面,培育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电商扶贫企业,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郑宏业表示,下一步,他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让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