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2008年:国人在大悲大喜中携手同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灾情发生后,驻许某部官兵奔赴地震灾区一线,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图为抗震救灾官兵归来,受到市民夹道欢迎。(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朱宁 摄

本报记者 李建山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神七”上天,金融危机……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悲大喜之年,留给国人的众多难忘记忆,有苦痛,有酸楚,也有美好。

多事之秋的2008年,注定是刻在共和国年轮上不平凡的一年。

2008年5月12日,因为汶川大地震而成为一个国人不忍触碰的国殇日。能够陪伴灾区人民抚平深创巨痛的,不仅是流水般的时间,还有那些永不能忘却的记忆,那些刻在无数人生命中的人和事。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远隔千里的许昌,时刻关注着灾情的许昌市民纷纷用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乐章——

5月13日下午,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冷王冷藏运输公司、市交通医院自发组织的3支民间救援队,带着救灾款、物资用品、急救药品和专业救援车辆,紧急启程驰援灾区。

5月15日凌晨,经过40多个小时、1000余公里的跋涉,驻许某部3000余名官兵抵达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和龙门山镇。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官兵们火速赶往受灾严重的村庄,使用钢钎、铁锹、撬杠等工具,当日在废墟中搜救出10余名伤者。

在5月13日收到第一笔救灾善款后,短短5天时间,市红十字会和市慈善总会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超过1250万元。随着越来越多爱心企业和个人的加入,捐赠款物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

5月27日,我市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4000套过渡安置房开始生产,市前线指挥部进驻安县秀水镇,统一调度运输、安装等援建事宜。同日,46名建筑技术骨干带着24台设备奔赴四川。

……

一晃十年,如今的汶川已从当年的废墟中涅槃重生。正如一位救援队员在日记中写下的:“大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在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全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这一切依旧刻骨铭心。

市交通医院麻醉科的刘耀培,当年曾和该院30名医护人员一起进入重灾区映秀镇救治伤者。“前几天余震接连发生,山上的石头不停地往下滚,湖水晃动,几个年轻的护士吓得哭出来声。”刘耀培深有感触地说,只有身处灾区、面对险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平安幸福的生活更应该珍惜。

防震减灾,重在预防。市地震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昌目前已经组建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网络:2006年,许昌数字测震台建成运行;2011年,电磁扰动观测网络建成运行;2017年,襄城县地震台建成运行;2018年鄢陵县地震台建成试运行,禹州市地震台正在建设中。

“目前,我市应急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由专业救援队、行业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市地震局还和许昌蓝天救援队开展合作共建,有效促进了民间救援力量的发展。各地震应急救援队通过模拟及现场演练、区域拉练,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该负责人说。

就在四川灾区重建工作全力推进之时,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曝光,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种种漏洞暴露于天下,海内外为之震动。事关人身健康乃至生命安危,这一事件再次让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008年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将“三鹿奶粉事件”确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除了三鹿奶粉,还有一批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奶粉随之被公之于众。一时之间,大家顾虑重重,人心惶惶,特别是家有婴幼儿的家长连见面的问候语都是“你家孩子喝的什么奶粉?”不少孩子家长纷纷上网或打电话,咨询孩子喝过的奶粉是否也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并带孩子检查身体。

“三鹿奶粉事件”牵动着全市上下的心。事件发生后,我市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深入医疗机构检查指导筛查救治工作。当年9月18日上午,市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问题奶粉事件应对工作。22日,在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再次研究“三鹿奶粉事件”应对处置问题时,时任市长李亚强调,要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克服困难,连续作战,科学有序地做好应对工作。市财政同时拨付20万元用于免费筛查及救治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快速部署和强力推动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开展奶粉市场的检查和整顿工作,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清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发现问题奶粉立即下架封存,决不漏掉一桶、一袋。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口把关,查清并切断问题奶粉购进、销售渠道,杜绝问题奶粉再次流入市场。对于收治入院的患儿,各医院组织专家多次会诊,科学制订治疗方案,严格执行免费救治政策,确保患儿及时得到救治……当年,我市未出现泌尿系统结石婴幼儿急、危重症病例。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不留一点空白;对接防范与检验制度,不留一丝缝隙;完善事故处置机制,不容一件漏报瞒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突出一个“严”字……2008年10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种种漏洞进行大幅度、有针对性的修改,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国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同时,我市也逐年加大相关工作力度。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王三宝告诉记者,2016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两年多来,我市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79.2%,创建知晓率92%。今年5月,省政府食安办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中期评估,我市以优异成绩通过了中期评估,评估档次为A级。

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任务,全市2071个行政村配备了2455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的“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监管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市的“15分钟监管服务圈”,市、县公安部门均成立了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侦查队伍,实现“农安、食安、公安”“三安”联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建成市级食品检验中心1个、区域性检测机构5个、农贸市场快检室15个、基层监管机构快检点89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15分钟快速检测服务圈”……一项项强力举措的落地实施,有效地确保了我市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当下的许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仅是响亮的口号,还是扎扎实实的行动。

2008年,国人面临的也不全是苦痛和困难,除了抗冰雪灾害、地震灾害和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国际金融危机外,还有值得庆贺的——

8月至9月,第29届奥运会和北京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圆满举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真实中国。

9月25日,“神七”上天,中国人在自己制造的飞船上第一次完成了太空行走,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

对于许昌人民来说,还有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发生在2008年——当年10月30日,全国爱卫办考核鉴定组在经过两天深入细致的工作后,正式宣布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考核鉴定,全体专家一致同意我市通过考核并向我市递交了考核鉴定意见书。

举全市之力八年磨一剑,历万般艰辛终于结硕果。距离2001年我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奋斗目标,已经整整过去了8个春夏秋冬。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许昌连续几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升站位,以强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为内涵,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以建立管理体系、完善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许昌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创卫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450万许昌人民的共同夙愿。

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之初,有不少人抱着观望的态度,甚至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创卫引起的变化悄然呈现在群众眼前:老城区改造使群众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道路得到绿化美化,小区成了花园……天更蓝、水更清、林更密、景更美,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感受到创卫的意义所在——不为拿牌、重在惠民,市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卫的热潮中。

“以前,每当晨练的时候,我总要先和垃圾打交道,走出家门总能看到一些不自觉的市民随手乱丢垃圾,一不小心就会踩上。开展创卫活动以来,大家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了,乱丢垃圾的人少了,每天走在整洁的街道上、小区里,舒心多了。”时至今日,家住市区东顺河街的张先生依旧对当初创卫的场景记忆犹新。

正如张先生所描述的,当时随着创卫工作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许昌市民开始自觉地改变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小巷楼道、房前屋后,清洁家园的每一次行动,总能看到普通市民自发参与的身影。更多的时候,广大市民开始认识到,只有注重并做好卫生、文明的小节,才能打造健康有序的生活。不少热心的市民还自觉承担起城市卫生监督员的职责。创卫,开启了许昌市民新的卫生、文明生活理念。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这一块块“国字号金牌”的背后,许昌人不会忘记曾经8年创卫的付出和奉献。

冰雪消融,阴霾散去,一个个困难得以战胜,大地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2008年过去,伟大祖国仍然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道上,许昌的经济社会也在不断上台阶中攀登着一个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