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子建
“曾经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如今搭上了产业致富快车,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不可思议啊。”近日,记者在鄢陵县南坞镇秦岗村采访时,乡亲们聊到这样一个引以为豪的话题,言语之间充满喜悦之情。
位于南坞镇西南部的秦岗村,辖秦岗、高庄两个自然村,392户168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该村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种植辣椒、小麦、大豆等农作物。2014年,该村被认定为贫困村,2016年脱贫“摘帽”。
群众富不富,产业来铺路。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大力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与三河湾公司密切合作,由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他们大面积种植黑小麦,并以高于普通小麦价格进行统一回收,不仅免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达到了增收增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的。同时,该村还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小辣椒和瓜类套种模式,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大大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俺们这儿地势低洼,幸福沟、青年湖等河湖互相贯通,水域面积广阔,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华献红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争取到农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161万元,主要用于村内水系连通工程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如今已经建成两个长达350米的标准化养殖场,预计今年年底可产大闸蟹6000公斤,鱼类9000公斤,实现利润收入25万余元。水产养殖业不仅拓宽了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变扶贫“输血”为群众“造血”,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我就是想为父老乡亲做点儿实事,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尽到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三兄弟服装厂的生产车间里,该厂负责人赵要杰告诉记者。2009年,在外打拼已经小有成就的他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返乡创业成立了服装厂。一下子,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乡亲们都想在家门口进厂上班。厂里也对贫困户从业人员优先安排录用上岗,每年年底还按年工资总额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分红。对于一些需要照看孩子及老人的贫困户,厂里还安排他们学习手工制作,免费提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设备,签订产品回收协议,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助其脱贫致富。
“我在服装厂已经上班一年多了,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到了年底还能分个大红包,挺不错的。”已经脱贫的村民韩爱梅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出外找活儿干了,乡亲们也依靠产业扶贫这条路子,一天天过上了好日子。
对于秦岗村今后的发展愿景,华献红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蓝图,下一步,将以水产养殖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垂钓和农家乐,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看到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稳定的生活,心中就很有成就感,很欣慰。”华献红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