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2009年:在应对危机中打基础蓄后劲谋跨越

本报记者 石冠兵

进入2009年,既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满心喜悦,也有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依然笼罩、数十年不遇的旱情猛然袭来等严重冲击。

面对复杂的形势、严峻的考验,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取得了化危为机、跨越发展的重大胜利,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60华诞献礼,更为随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强大后劲!

“项目建设年”启动

化危为机谋发展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后翘效应”进一步凸显、经济运行困难不断增加的局面,许昌该怎么办?

2009年1月3日,市委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将全年工作总基调确定为“化危为机、跨越发展”,并明确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大力实施“3816”投资促进计划(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要素等3个方面,在工业、农业水利、城建等8大重点领域,实施1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接续推进——4月份,许昌神火矿业集团揭牌,中原电气谷核心区暨许继风电产业园开工建设,市区天宝路贯通通车;6月26日,东城区魏武大道中段拓宽工程全面开工;9月26日,许昌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开工;10月16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许昌候机楼奠基……

据统计,2009年,全市1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4亿元,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为历年之最,带动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76.2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1亿元,增长13.1%,圆满实现“双11%”增长目标。

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黄河迎宾馆召开河南省干部座谈会。作为全省唯一参加会议的市委书记,时任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以“化危为机、跨越发展”为主题发言。在听取汇报时,对所关心的问题,习近平不时询问,并提出殷切希望,我市当年启动建设的“中原电气谷”便是其中之一。

“2009年,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核心区先后规划建设8个专业园区、55个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43个,初步形成了以许继集团为龙头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被省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工信办相关负责人王伟说。

中原电气谷“龙头”许继集团的2009年也极不平凡——1月16日,与中国平安的战略合作达成;3月初,“国家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组建,成为我市首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月17日,被国家电网100%控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0.66亿元,成为我市首家超百亿元企业……

还是在2009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铺开。“我市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比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启动早两年。目前,我市共有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连续5年获得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观摩小组第一名,并成为2017年省领导带队观摩的唯一省辖市。”市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彬彬说,2017年,全市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培育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2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6个,成为集聚产业、支撑发展、示范带动的重要载体。

抗大旱救大灾

难忘总理身影

与国际金融危机一道从2008年蔓延至2009年的,还有数十年不遇的大旱——自2008年10月中旬起,我市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均为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

面对特大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9年2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许昌,视察抗旱浇麦工作,给正在全力抗旱的干部群众以极大鼓舞。

如今,虽然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社区大部分土地已流转至农业企业,种植蔬菜、花木,并配备了现代化灌溉设施,但被改名为“二七路”的村道,时刻提醒着社区群众,路边的麦田里曾发生过激动人心的故事。

“刚一下车,温总理就向大家打招呼问好,然后直接走到麦地察看旱情。我开始还想着,咋也不会让咱到总理跟前去。结果,我被县里、镇里领导专门叫了过去,还和总理握了握手。”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尹家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尹文辉就十分激动。

同样备受鼓舞的还有禹州市郭连镇张涧村的群众。2月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张涧村,看到村民胡秋霞在麦田里除草,便接过她手中的铲子,熟练地除起草来。他一边除草,一边询问抗旱情况。“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把麦田管好,争取今年丰收。”胡秋霞信心十足地说。

张涧村群众兑现了承诺——当年,村里小麦不仅没有减产,还亩均增产25公斤。2009年6月4日,张涧村“两委”通过信件将丰收的喜讯送到了中南海,送给了温家宝总理。6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向乡亲们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希望。6月10日,时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维新来到张涧村,在地头向村民们传达了温家宝总理的问候。

与张涧村一样,2009年,全市夏粮喜获丰收:小麦单产475公斤,比上年增长1.9%;夏粮总产154万吨,比上年增长4.8%。

特大旱情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市着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多元互补、蓄泄兼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水网体系,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85万亩,是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南水北调结深情

许昌淅川一家亲

如果说特大旱情是偶然事件,那么“缺水之痛”已困扰许昌几十年。

20世纪80年代,许昌被列为国家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10。途经许昌的南水北调工程,让广大许昌人翘首以盼。2009年,“水源地”亲人比水早一步来了。

“2009年8月16日,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村首批71户253名群众搬进许昌县榆林乡姬家营村的新家,成为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拉开了我省丹江口库区33万移民搬迁的序幕。”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移民科科长屈永生说,至2011年8月25日,我市移民安置工作全部完成,共接收淅川县移民4208户16454人,涉及3个县(市)12个乡(镇)13个移民安置点。

建安区移民办纪检组组长冯占洋是姬家营村群众搬迁安置的亲历者。“当时,许昌县专门组建了搬迁帮扶工作队,逐户分包移民帮助搬迁,确保实现了‘平安搬迁、和谐搬迁’的工作目标。”冯占洋说。

为让移民安家又暖心,2009年9月10日,许昌县政府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优惠政策》,2010年春节前夕又安排了包括米、面、油、萝卜、白菜、一套取暖炉和煤球等在内的“大礼包”,送到每户移民家中。

真心真情让这批为库区建设而奉献的淅川人,融入了许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2017年,全市13个移民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比搬迁前增加8800元。

南水北调工程也给许昌人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2014年12月,我市居民吃上丹江水。“我市每年获得南水北调总水量2.26亿立方米,置换出的北汝河水用来建设水系景观。”屈永生说。

更为重要的是,我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谋划实施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括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成功创建了全省首座“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了从“干渴之城”向“水润莲城”的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