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厚重文化

一个厨师的文学梦

本报记者 王增阳

结识邵卫,不是通过他做的菜,而是敬佩这位在餐饮行业浸淫30余年的老牌儿厨师对饮食文化烂熟于心。认识邵卫,是通过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工农兵饭店》。

工农兵饭店对于老许昌人来说,是一个时代的饮食记忆,而对于邵卫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1980年,18岁的邵卫参加工作,在工农兵饭店盛豆腐汤。“后来,我还卖过饭票,做过水饺。生意好的时候,单是做饺子皮儿一天就能用掉4袋面。”邵卫说,后来他被调往市饮食公司,负责整理《饮食地方志》,开始与文字打交道。

“那时候,我们整理地方志,很多地方都去过,采访老厨师和有名的饭店。我们到长垣县想采访刘国正师傅,他是我省的一位名厨,由他口述,别人执笔,形成了约50万字的《中餐纲目》,介绍了1057种菜点的制作方法,后更名为《中餐食谱》。不过,那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我们没能采访到他。后来,我们又去采访了秦敬石师傅,他告诉我可以把饭店的故事写成小说。”邵卫说,当时他跟着一个叫李玉文的同事一同前往,她是公司的笔杆子,文字功底很好,自己跟着她学到了不少知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邵卫调往许昌地区供销社饮食服务科,主要从事农村地区饮食人才的职称考核、评定等行业管理工作,穿梭于许昌地区的各个县区。后来,供销社成立农村饮食服务公司,邵卫负责业务,去过西北,闯过东北,也曾南下采集食材,很多俗语都是在谈生意的时候学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邵卫选择停薪留职,自主创业,他前后开过7家饭店,当过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也在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不同的地方工作过。

“我对豫菜有着深入的了解,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也都是失败的经验。”邵卫笑言,他都是从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在邵卫看来,豫菜难以“走出去”的一大原因,就是缺乏独特的天然食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豫菜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厨师队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少从事豫菜的厨师眼界狭窄,不与时俱进。

“就许昌来说,成功的豫菜饭店不多,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更是寥寥无几。其实,许昌也曾拥有在全国知名的名厨和名菜。李彦宾师傅的‘活鱼活吃’,河南省饮食界一致认同这是许昌的代表菜。这道菜被选入河南省商业技工学院的教材,值得自豪。张名顺师傅的‘菊花白菜’被《中国名菜谱·河南篇》登载,也是值得庆贺的。许昌的豫菜前辈厨师有李彦宾、张大昌、牛聚银、张名顺、朱兆德、刘文甫、许建发、彭国安等。”邵卫说。

“也许会有人疑惑,我这一个厨子,怎么拿起笔杆子写起文章来了,其实从年少时期,我就喜欢文学。”邵卫说,少年时期,他看连环画《鸡毛信》,被海娃的故事吸引,后来还看了《战地红缨》《艳阳天》等小说。“文革”结束后,邵卫在市区老工人文化宫附近的阅报栏看《文汇报》,读到了卢新华创作的短篇小说《伤痕》,这篇文章在邵卫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1978年,《人民文学》杂志刊登了一期小说专刊,在这本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上,邵卫读到了贾平凹的《满月儿》,读到了贾大山的《取经》,读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自此,邵卫习惯性地开始阅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就开始订阅《小说选刊》等文学杂志。

“前段时间,《小说选刊》举办‘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我虽然称不上业余作者,但是以读者的身份,也有不少喜欢的小说篇目。短篇小说有《哦,香雪》《受戒》,中篇小说有《蒲柳人家》《玉米》《三寸金莲》《人生》,长篇小说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尘埃落定》《芙蓉镇》等。我最喜爱的作家是史铁生、阿来和毕飞宇,最喜爱的女作家是铁凝、王安忆、迟子建,我最喜爱的河南籍作家是刘庆邦,最爱读河南人写的小说是《黑娃照相》。”邵卫说。

读小说、品文学,邵卫却极少自己下笔。真正开始动笔写文章,源于一次偶遇。“2016年夏天,我在家照顾老父亲。有一天在外边乘凉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认出了我,叫我的名字。后来她说起工农兵饭店,我才意识到,她是我当年的同事。我们聊了很多往事。回到家,我感觉有必要把那些故事写出来。”邵卫说,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工农兵饭店》。

文章以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有制食堂工农兵饭店的变迁为主线,以年轻的主人公乔卫星在不情愿的心态下进入饭店学厨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在轻松诙谐的语调中,将众多饮食知识贯穿其中,描写了工农兵食堂在那个大背景下,厨师、食客、学徒等不同角色形形色色的生活百态。

邵卫在行文之时,各种有趣的时代描述信手拈来。如作者写到主人公乔卫星去看电影的情节。“有次我逃学去看阿尔巴尼亚影片《战斗的早晨》,挤了半天队,书包带都挤断了,幸好,鞋没踩丢,才买到一张第二排的座号。电影看下来,头仰得跟鬼子兵似的目空一切。”写到帮厨瘸子勾把蒸笼烧着了,崔师傅骂道“龟孙,真能烧火呀!火焰山也是你小子点着的吧。”邵卫以他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时代风云变迁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百态人生。

这篇文章刊发在了许昌市文联主办的刊物《原野》的头题上,反响很好。两年的时间里,邵卫写了14万字的小说。他写的《火车驶过许州城》以市区铁西街、铁东街附近区域为故事发生地,写的《把天烧个亮》《枪杀邬挺生》围绕20世纪初许昌英美烟草公司发生的一桩桩往事为背景,突出描写了许昌悠久的烟草文化。

“感谢生活,生活虽没有给我带来地位、家财,但生活赋予了我良好的心态,为我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材。在文学的世界里,我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阅读感受到了这个五味俱全的多彩世界。文字的魅力滋润了我的心田,也照亮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邵卫说,如今他工作、阅读、写作、照顾老母,享受着生活带给他的每一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