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不入梨园,怎知春色如许?
从暖春到初冬,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各展演部演职人员的身影出现在许昌大地的不同角落,为基层百姓送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戏曲演出。在许昌这个历史悠久的“戏曲之乡”,丰厚的戏曲土壤孕育了百年不灭的“戏曲魂”。
在繁忙的惠民演出之余,演职人员还走出许昌,走出河南,在北京,在石家庄,在驻马店,在高规格、高层次的展演和比赛活动中,展示着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
8月22日晚,由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创作的,33年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倒霉大叔的婚事》作为“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参演剧目登上了北京长安大剧院的舞台;
10月17日,由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精心打造的大型新编历史豫剧《灞陵桥》,经河南省文化厅推荐,在石家庄大剧院成功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
10月21日、23日,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豫剧《灞陵桥》和新编越调现代戏《丑娘》,代表我市参赛“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传统戏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作为我市戏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不断挖掘许昌戏曲艺术本身的内核力量,根植传统,不断开拓,不遗余力地做好许昌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厚重沃土 孕育戏曲之魂
立足中原,厚重文化沃土,许昌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重视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许昌戏曲可以追溯到古时的歌舞、百戏及说唱等艺术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导下,许昌戏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十分繁荣。
许昌市豫剧团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许昌当地的“大油梆”“二油梆”。后来,“大油梆”改为“新许剧团”,“二油梆”改为“大众剧团”。1986年,许昌地区改划为市,由原来的许昌专区豫剧一团、二团合并成的许昌地区豫剧团更名为许昌市豫剧团。
许昌市曲剧团成立于1955年8月,前身为“聚乐轩曲剧团”。1955年8月,正式定名为“许昌市曲剧团”。半个世纪以来,许昌曲剧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和发扬下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年轻、优秀的剧种,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许昌市越调剧团创建于1960年。该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毛爱莲属河南八大戏曲名家之一,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毛派艺术”,与越调大师申凤梅齐名。该剧团曾多次进京汇报演出,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性的文艺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2月6日,由许昌市豫剧团、市越调剧团、市曲剧团合并成立的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我市戏曲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名家辈出 传承戏曲力量
“井拔凉水又冲冲,观罢女子心高兴,这一件大事算办成,说几句暖心话儿把她哄……”
“现在的人可真能呀,天都黑了,还在云彩眼儿里飞嘞……”
看到这些熟悉的唱词和念白,很多人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想起“越调皇后”毛爱莲,想起“常倒霉”任宏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许昌戏曲诞生了众多名家、名角。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许昌更是孕育出了不少能够叫响全国的戏曲名家。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毛爱莲是许昌市越调剧团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有“越调皇后”之美誉。其开创的“毛派艺术”深入人心,塑造的戏曲角色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毛爱莲在《白奶奶醉酒》中塑造的“白奶奶”这一形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2009年,毛爱莲被授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春风吹得人心醉——”伴随着“倒霉大叔”常有福悠扬欢快的唱腔和幽默诙谐的表演,一幕幕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舞台上展现。《倒霉大叔的婚事》中常有福的扮演者任宏恩曾任许昌市豫剧团团长,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欢马叫》到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再到90年代的《我爱我爹》,这3部经典作品被誉为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3个里程碑,他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被大家所熟知。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晓凤曾担任许昌市曲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她进入许昌市曲剧团工作,师从李全录、张新芳,在继承张新芳老师的唱腔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从艺60多年来,她演出了大量的古装戏、现代戏,代表剧目有《泪洒相思地》《春江月》《清风亭》《李豁子离婚》等。
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一段又一段经典唱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许昌戏曲发展史中,毛爱莲、任宏恩、艾立、张晓凤等名家,在越调、豫剧、曲剧等不同曲种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如今,在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的引导下,以师带徒、以戏带教或开办培训班等各项带徒传艺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作品说话 开拓艺术领地
于地方戏而言,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生命。许昌戏曲辉煌的发展历史深刻说明了只有用好好的剧目,才能使戏曲的发展充满生命力。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唱腔激昂、粗犷、高亢。桑振君、任宏恩、汤玉英、艾立等豫剧名家深受戏迷喜爱,经典剧目《白莲花》《下陈州》曾赴京演出。《倒霉大叔的婚事》《清水湾》《颍河骄子》等剧目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各项大赛的金奖、银奖及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越调又称“四股弦”,申派(豪放派)艺术创始人申凤梅、毛派(婉约派)艺术创始人毛爱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团”。越调经典剧目有《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无佞府》《卖箩筐》《夫妻俩》《沙家浜》《白奶奶醉酒》等。许昌越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曲剧也称“高跷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为“曲剧”,唱腔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真、假嗓结合,缠绵悠扬,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烈,深受群众喜爱。曲剧经典剧目有《洛阳令》《花亭会》《一笔贷款》《逼婚》《无名草》等。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不断扩展,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打造了众多经典的剧目。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豫剧部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豫剧《灞陵桥》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土山之邀、面君拜将、白马之战、皇嫂误解、抚琴吟诗、河边谈心、灞陵惜别等场景把曹操和关羽曲折复杂、矛盾交织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示出来,塑造出崭新的人物形象,歌颂了曹操的仁德、爱才和关羽忠义、诚信的道德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剧创排后参加两次大赛,获许昌市戏剧大赛金奖、2017年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经河南省文化厅推荐,《灞陵桥》又入选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剧中人物曹操的扮演者黄力杨也被特邀参加开幕式演出。
该剧中曹操的角色由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黄力杨扮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黄力杨大量搜集与曹操有关的历史资料、民间传说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曹操。黄力杨还从其他戏曲名家塑造的曹操形象中仔细揣摩,力图展现自身特色。在《灞陵桥》一剧中,黄力杨努力把握曹操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感受。剧中灞陵桥畔辞别关羽一幕,曹操深情注视着关羽离去的背影,心生无限惋惜。他对手下将士说:“众将!关羽不贪金钱,不恋爵禄,心怀忠义,不忘誓言,乃大丈夫也,汝等皆当如此!”这段表演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观众不由地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越调部排演的新编大型越调现代戏《丑娘》讲述了生活在中原贫困山区的母子俩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先后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扶持、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扶持等。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曲剧部创排的大型曲剧现代戏《好儿媳》以弘扬传统美德、孝老敬老为主题,旨在鞭打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塑造贤良孝顺的好儿媳田草形象,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该剧获得第七届“黄河杯”大赛银奖。
近年来,我市戏曲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一方面歌颂时代精神,我市戏曲工作者先后创作了反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的《燕振昌》,打造青山绿水体裁的《清水湾》,倡导文明新风的《好儿媳》《憾天情》《丑娘》,反映新农村风貌的《梨花寨》,表现民生工程的《柿子红了》,扶贫体裁的《百花谷》等大型现代戏剧;另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先后创排了《灞陵桥》《后汉风云》《智审荀俯案》《曹操与蓝莺儿》等传统戏剧。
“许昌戏曲的发展源自党的好政策,源自我们坚持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正是由于老艺术家们德艺双馨的精神引领,新一代演职人员的团结一心,才赢得了众多剧目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也正是这份拼搏、坚持和毅力,才使得‘许昌戏曲人’战胜困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黄力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