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悦之情洋溢全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让全国人民平添了几分自豪。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PM2.5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规范发展的一年:微信诞生,支付宝获得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微博开始实行实名制……
2011年,许昌同样迎来一件又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好事:许昌新区成立,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许昌段开工,许昌博物馆、许昌市规划展览馆、许昌图书馆“三馆”开门迎宾,市区七一路文峰路立交(隧道)工程开工……
一
“真是没想到,咱老农民现在每月也能领‘退休金’!”今年87岁的襄城县山头店镇石湾村村民石福连感慨地说。
得益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今,全市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月都可领取养老金。
关于这项改革,2011年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7月,省政府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将缴费标准设定为10个档次,每年最低100元、最高1000元,试点县(市、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缴费档次。
2011年8月17日,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召开,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当年7月,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启动实施试点工作;2012年,襄城县、魏都区纳入试点范围,实现了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市人社局农村社会保险科科长高洁说,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共有251.52万人参保,其中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有67.61万人,参保率达98.9%。
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不例外。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长葛市于11月11日被批准纳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市),并于12月31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作为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许昌县的试点工作于2010年12月启动;2011年,我市新增禹州市、鄢陵县为新农保试点县(市),禹州市、鄢陵县、长葛市、许昌县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
经过3年试点运行,2014年11月10日,省政府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将缴费标准设为16个档次,每年最低100元、最高5000元。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调整为每人每年200元,最高仍为每年5000元,缴费档次调整为15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8元,提高后的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
二
文化,展现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折射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气质。可以说,没有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也是在2011年,市委、市政府于年初启动实施了“1238文化振兴计划”(实施10项文化精品工程、举办20项重大文化活动、推进30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组织8项文化节会活动),10月制订出台《关于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方案》,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这一年,在许昌,一座座文化场馆展露姿容,一座座文化地标引人注目,一台台文化大戏竞相登场。外来客,惊讶于曹魏故都亦古亦今的韵致;许昌人,陶醉在家乡莲城别有味道的气息中:
2011年5月18日,历经31个月的建设,许昌博物馆、许昌市规划展览馆、许昌图书馆“三馆”大型综合性公共建筑投入使用,成为崭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2011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657个农家书屋;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
戏曲《七品青莲》、广播剧《今生,我们共用一双手》、戏曲电视连续剧《山里的汉子》等3部作品荣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里的汉子》还荣获第28届电视“飞天奖”;
高规格、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庆祝建党90周年合唱比赛、百名油画家走进许昌书画展等20项重大文化活动接连举办,被称为许昌文化活动的“井喷现象”……
此外,《八十七神仙卷》《关公》等特种邮票发行,刘兴元、刘贺龙父子成功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越来越多带有许昌元素的文化已经走向全省、全国。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接力棒”也在传递:继曹丞相府建成开府,灞陵公园、曹魏古城遗址等一批三国文化遗迹在不断修复提升;倾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旅游品牌,效果明显;着力建设文化书屋,打造书香莲城;连年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成为挖掘许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许昌对外形象的重要名片。
三
大到博物馆、规划展览馆、图书馆等城市地标,小到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凡是由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项目、工程,都绕不开公开招标投标。
2011年,许昌的招标投标管理工作迎来了“里程碑”——10月14日,许昌市招标投标交易管理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原来分属住建、财政、国土资源等3个部门的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地产交易中心为主体组建而成,主要任务是整合分散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地产交易、产权交易等四大类交易活动,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统一组织进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石雅琼说。
“2015年11月,根据国家、省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部署,我市及早启动,调整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市公管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构建了‘一委一办一中心’的平台组织架构,坚持用‘制度+科技’堵塞交易漏洞,用‘阳光+诚信’约束交易行为,倾力营造公平诚信交易环境。”石雅琼说,自2015年组建成立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进场交易8400多宗,交易总额642亿元,节约资金约24亿元,增值9.8亿元,深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攻坚,思想先行。正是在2011年,一场由“一文九论十八谈”掀起的解放思想风暴席卷全市,“求客观规律之真”成为党员干部、街头巷陌热议的话题,激发出社会各界干事创业的无限热情,为许昌在“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涂上了一抹厚重而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