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豆腐村”的大变化

本报记者 徐民府 武芳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襄城县山头店镇乔柿园村,只见树木成行、天蓝水清,一阵阵浓郁的豆香扑鼻而来。村中的土路已不复存在,雪松和民房相映成趣,大型生活垃圾堆绝迹了、废纸碎屑没有了,池塘沟渠边也闻不到以往的异味了……

乔柿园村毗邻县城,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从20世纪60年代豆腐加工就蓬勃发展,在给群众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和生活。又因为该村属于北汝河泄洪区,多年来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道路。

“不怕你们笑话,原来我们村实在是太脏了。由于对豆腐作坊缺乏有效监管,制作豆腐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坑塘,致使村内污水横流,村内4个水坑常年臭气熏天,每逢夏天,蛆虫从坑塘内爬至道路上,拍个巴掌都能打死许多蚊子。我们大家都说,这做的是豆腐,住的是垃圾场,闻的是臭气,走的是泥水路。”村民张灿锋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

乔柿园村的改变源于襄城县“四城同创”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开展。随着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创建难度最大的乔柿园村被选作当地重点示范村。县主要领导多次到乔柿园村实地调研,逐条街道、逐个坑塘察看,与群众深入交流,和镇村干部商讨研究,请专家交换意见。

通过宣传发动、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和“滚雪球”效应,支持配合、主动参与环境集中整治的群众越来越多,乔柿园村的环境得到了净化、绿化和美化。目前,该村共铺设管网1800米,修建道路5.4公里,治理坑塘4个,铺设矿渣600车,种植树木2000多棵,绿化草地5000平方米,亮化墙体9800平方米……也许,这一组组数据就是乔柿园村变化的最好佐证。

村里的小公园里,村民们正在散步。“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啊!现在路通了,出行更方便了;水清了,垃圾没了;环境美了,生活更幸福了,我们村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张灿锋自豪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的改善让乔柿园村的村民能够更安心地扎根故土发展特色经济,通过见缝植绿,不断美化家园,“豆腐村”如今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之路。

这仅仅是襄城县山头店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在工作实践中,该镇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当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与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起来谋划,全力以赴推进,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细化各阶段工作任务,制定保障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力争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真正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丽新乡村。”山头店镇党委书记李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