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年。在多种不利因素并存的大环境下,我市克服种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39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经济日益繁荣,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我市在“经济寒冬”中突围,成功实现“逆袭”,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那一年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比翼齐飞”。
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速
2012年,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全面快速推进的一年。在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浪潮中,无论是老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布局还是城市环境美化,在这一年里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
作为许昌中心城区,魏都区城镇化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对旧城区的改造上。时至今日,对当年魏都区探索总结的“清、问、公、疏、法”五字工作法,魏都区很多基层干部还记忆犹新:“‘清’要求大家熟知搬迁补偿政策、搬迁户房屋情况;‘问’是在工作中注重和群众搞好交流,详细了解涉迁群众迫切需求;‘公’即公开标准、公开面积、公开补偿金额;‘疏’即疏通情绪和思想;‘法’则是在大力宣传各项法律政策,让群众打消顾虑的同时,做到政策有依据、补偿有规定、操作有规范。”
当然,旧城区改造不仅是拆迁,还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2012年,魏都区对老城区道路进行了综合提升,拓宽改造解放路、兴华路、运粮河街等道路,做到还路于民;通过实施光明路西延、延安路北延、灞陵路南延等项目,拉大城市框架,完善路网结构。在游园建设方面,魏都区兴建了长青游园、兴华游园、祥和游园、登秋台游园等4个游园,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去处。魏都区还投资2000万元对许继大道等道路的6处积水点进行改造,并对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五一路、光明路、工农路供水管网进行了彻底改造……
与魏都区不同,作为我市城镇化生力军的许昌新区和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把项目建设和发展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第一任务,始终注重发展优势产业,集聚人气,繁荣市场,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为许昌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
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2012年,我市中心城区124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74.8亿元,建设安置房252.8万平方米;七一路文峰路隧道工程、西湖公园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许昌新区主、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各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迅猛……
这一年,随着许昌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农业现代化成就喜人
回望2012年许昌的农业发展,可谓硕果累累。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公司化运作、土地规模经营等均取得可喜成就,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市夏粮总产153.77万吨,实现“十连增”;秋粮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夺取“九连增”……我市当年的农业发展赢得了一个丰收的年份,农村大地呈现出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
2012年10月1日,对许昌县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他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给温家宝总理颁发奖章的仪式。“从2004年起,我开始承包周围村庄的土地,从100多亩一直到现在的数千亩,随着土地逐步增加,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种粮成本降低。”赵保献说,他在土地流转后连片种植,采取科学化、集约化、农场化的管理方法,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而且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做到统一施肥、犁耙、播种、收割和销售。
正如赵保献所说,我市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2012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2.4万亩,土地流转率3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规模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农业公司达178家。
2012年,面对播期、苗期连续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市继续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规划高标准粮田面积286万亩,重点抓好42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其中万亩方23个、千亩方20个、百亩方10个;建立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29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9个,面积38.6万亩,有效地示范带动了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当年,我市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还重点抓好蔬菜、中药材、烟叶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斐然成就:全市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许昌县天和蔬菜基地、禹州万福蔬菜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基地”称号;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达40.5万亩,禹州市大鸿寨被批准为我国首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烟叶生产从传统模式逐步向工厂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25.5万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发展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
“高铁时代”到来
2012年9月28日,石武客专郑武段通车。随着10对高铁列车陆续抵达高铁许昌东站,许昌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3个月后,京广高铁全线贯通,高铁许昌东站运行车次增加至35列,当日即发送旅客近千人,许昌的“高铁时代”再次提速。
到郑州20分钟左右,到北京、武汉两个多小时……这些过去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在许昌一一成为现实。
“高铁时代”不仅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高铁更加快速地带到许昌,也给许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可以说,汩汩而至的是资源、是先机、是挑战,更是许昌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光从2012年跳跃到2018年。11月28日9时58分,在高铁长葛北站施工现场,铁路施工人员操作铺轨机组顺利铺下首对长轨,标志着郑万高铁河南段铺轨施工正式开始,为全线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万高铁既是河南省“米”字形高铁网络的重要一“撇”,同时也是许昌“川”字形铁路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全长818公里,途经我市境内的长葛市、禹州市,过境长度为59.4公里,设车站2座。郑万高铁建成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届时从我市出发不到4个小时即可抵达重庆。
就在几天前,高铁许昌北站主体结构最后一块顶板成功浇筑混凝土,标志着经过长达201天的紧张施工,高铁许昌北站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位于建安区小召乡的高铁许昌北站,是郑合客运专线的一等客运站。郑合客运专线不仅是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络的重要一“捺”,还是许昌“川”字形铁路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高铁许昌北站建成通车后,将成为我市东北片区新的交通枢纽,在承担郑州客运交通枢纽战略转移疏散任务的同时,还能让市民享受到“空铁联运”的便利,打开一扇居民乘坐高铁前往合肥、上海等华东方向的大门,成为又一条促进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大动脉。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2012年,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铿锵脚步,都带给我们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都带给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获得感和自信心。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崭新起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携手逐梦,向着许昌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