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禹州市磨街乡,在刘门村高低不平的山岭深处,见到正在栽种柿树的李镜涛。冬日的山中,清幽寂静,寒气刺骨,李镜涛和几位乡亲一起劳作,爽朗的笑声打破深山的寂静,带来生机和活力。
这里原来是一片偏僻荒芜的山地,碎石满坡,土地贫瘠,生长着蓊蓊郁郁的杂树。2015年,35岁的贫困户李镜涛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承包了这片山地,种植柿树、猕猴桃树等果树。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介绍说,刘门村位于大山深处,海拔高,环境好,适宜果树生长,果树种植也是该村的优势产业,有着较长的种植历史。“李镜涛是一位退伍军人,前几年在外地打工。后来,他的父亲不幸患上重病,治病花费了十几万元,家庭陷入了困境,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海亮说。
戴上“贫困户帽子”后,李镜涛情绪十分低落,背上了思想包袱,觉得没有出路,日子没法过了。乡村干部在日常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李镜涛的心理变化,就组织李镜涛和该乡其他贫困户一起到山东平邑县“九间棚”考察学习,聆听时代楷模朱彦夫的感人事迹,以此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朱彦夫身有残疾,尚能带领全村群众治山治水,将荒山薄地变成了田野沃土。我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人,为什么不能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稳定增收、发家致富呢?”李镜涛说。
后来,李镜涛又到山东等地学习果树种植技术,虚心取经,潜心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老师求教。2016年,在乡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李镜涛创办了占地面积100亩的润泉家庭农场,栽种柿树、猕猴桃树等果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年底,李镜涛的果树喜获丰收,除去成本、工资外,还净赚几万元钱,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进一步把农场做大做强,李镜涛多次到山东、广西、陕西等地考察学习,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林间管理知识,引进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刻苦钻研、虚心学习,李镜涛的果树种植技术得到很大提升。目前,该农场种植有尖柿树、甜柿树、黑柿树,以及50余亩的杏树、蟠桃树、猕猴桃树等果树。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富。富裕起来的李镜涛没有忘记乡邻,在每年的农忙时节,招用10余名贫困群众在农场从事修剪、除草等劳动,并免费向父老乡亲传授果树种植技术,还赠送了几百棵果树幼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尽心尽力。“在农场干活,就是浇浇果树、除除杂草,活儿也不重,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不出远门就能就业增收,很方便。”贫困户李怪高兴地说。
在李海亮看来,李镜涛有文化、有魄力、有想法,是一位难得的好青年。“我们已经为他申请了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帮助他解决资金难题,助其发展壮大。”李海亮说,希望李镜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果树种植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