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杨圪塔村:脱贫攻坚当先锋

本报记者 朱庆安

“今年俺家种了32亩红乳葡萄,亩产至少在1800斤以上,除去复合肥、浇水和人工等成本,一年纯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12月6日,谈起今年葡萄的收入情况,在葡萄园内忙活的杨周喜上眉梢。

杨周是禹州市苌庄镇杨圪塔村人,2015年注册成立了杨周农业合作社,安排12户贫困户从事除草、浇水等管理工作,使他们每月收入超过1500元。

像杨周这样,通过产业扶贫的在全村还有很多。据了解,杨圪塔村是省级贫困村,也是禹州市脱贫任务最重的村之一,全村2283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6户995人。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杨圪塔村村“两委”结合村情,摸清贫困底子,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高标准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同时,该村积极与禹州市人社、农林、畜牧等部门联系,开展养殖种植、电工焊工等各类技术培训,共组织培训班3期,培训161人次。通过精准帮扶,目前全村实现就业285人。

行走在如今的金山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赛马场上,一匹匹骏马载着游客飞奔;苌膳斋里,已备下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经过几年的发展,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杨圪塔村成功入选国家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经营方式的创新。成立之初,合作社采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模式,来推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租金是通过土地流转,群众每亩地每年能拿到400元;薪金是贫困户以劳动力入股,按照岗位性质发放工资;股金是贫困户以门面房租金形式入股,参与承租利润分红。

“2012年,村里成立了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筹、引资和村民入股等方式筹资3000万元,将荒山金山岭打造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杨圪塔村委会主任、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晓征说,他们共吸纳带动78户贫困户15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2亩多地租一年1000元,工资一年2.4万元,3间门面房分红3万元,一年算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尝到甜头的贫困户杨大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党的扶贫政策暖风吹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今后我们要加油干,让杨疙瘩(圪塔)变成金疙瘩。”脱贫户尤国兴有感而发,用打油诗赞扬党的扶贫好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在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方面发力,规划好村庄下一步发展路径,让更多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路。”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新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