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我和新华书店的故事

讲述人:郝天舒 记录:本报记者 李建山

时间从指间滑过,不着一丝痕迹。从少年时酷爱读书,到后来在书店工作的30年,注定了我与新华书店的“一世情缘”。

许昌市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在历史的沿革中,曾用名称有许昌分区书店、许昌专区书店、新华书店许昌支店、许昌专区新华书店、河南省新华书店许昌市店等。2008年改制后,许昌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诞生了。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市新华书店,坐落在市区七一路12号:临街一幢两层楼,一楼是门市部,二楼是办公区;临街楼后东西两侧有两幢楼,一楼都是仓库,二楼以上都是家属楼。三幢楼中间的空地是活动场所,平日里装卸图书、打折图书展销会(我有好多书都是当时在展销会上“淘”的)都在那里进行。在计划经济时期,新华书店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根本不愁生意。而那时候人们阅读纸质书的氛围浓厚,书店里经常或坐或站挤满了看书的人。

1988年,我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市新华书店中心门市部(那时候还有解放路门市部、六一路门市部、火车站书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都被取消了)。当时,中心门市部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大区,营业员要熟背“五知”(书名、定价、作者、出版社、内容简介)外加货位(图书摆放位置)。如有读者想要某本图书,营业员要做到第一时间拿给读者。每月或至少3个月,门市部会进行一次业务练兵(打小发票、图书打包等)。不像现在,一台电脑全搞定,图书打包也有专门的打包机。

作为书香氛围浓厚的单位,市新华书店历来注重年轻人的学习与培训,年轻的我和小伙伴们都热衷于读书学习,“上进”是我们那一代人心目中“光荣”的代名词。1990年,我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出版职工中专带职学习,19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市新华书店业务科。那时候,单位还没有计算机,汇表、建立图书卡片都是纯手工,跟出版社和读者联系都是用固定电话和信函。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我很快乐。在随后的几年里,我通过不断学习,先后拿到了河南省财经学院会计大专毕业证书和中南民族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书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图书专营的局面被私营书店打破,私营书店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电子阅读的兴起,让新华书店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年改制后,许昌市新华书店对发展重新进行了定位,即抓住主营业务不放松,大胆探索多元新业务。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市新华书店七一路总店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包括新华超市在内的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楼,一、二楼为卖场,三至五楼为宾馆,六楼为行政办公区。

2011年,市新华书店许都书城正式揭牌。该书城总面积3000平方米,经营图书品种9万多种,总共30万册,成为许昌文化市场的新地标。在拓展经营业务的同时,市新华书店还勇挑“书香育人”的责任,结合“中国梦,我的梦”和“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主题出版物展示展销,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书讲座、读书征文等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激发群众的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

如今,“互联网+”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省出版传媒集团作出巨资打造“云书网”这一全省唯一的文化电商平台的部署后,市新华书店积极响应,依托“云书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广泛、深度整合上线产品,以许昌、河南、全国乃至全球特色产品为抓手,在许都书城建立了“云书网”和线下“跨境商品体验店”“乐器体验店”“书画体验店”和“钧瓷体验店”,以电子商务的快捷和便利,推动书店业务不断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书店经历了极不平凡的40年;在与书店同呼吸共命运中,我逝去的是青春,收获的是人生的金穗,不仅将自己打造成为书店的业务担当,还作为许昌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许昌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