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2013年:水润莲城自兹始 创新驱动添活力

2013年6月27日,许昌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一次性拿出760万元奖励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以此为起点,许昌市连续6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重奖科技创新功臣,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许昌加快了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脚步。图为时任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市长张国晖为受表彰人员颁奖。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杨伟峰

201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5年。这一年,中华大地继续讲述“春天的故事”:国家机构换届完成,神舟十号成功飞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这一年,许昌发生的故事同样精彩:3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之路,重奖科技功臣唱响了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智慧城市建设领跑河南……

水利建设,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对于许昌这座曾经缺水的城市来讲尤其重要。

据《许昌市水利志》记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昌年均缺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仅为全省人均用水量的一半,是全国人均用水量的1/10,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座城市之一。

为了充分挖掘水利工程潜力,盘活现有水资源,打破制约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桎梏”,2013年,我市通过调研、算账,积极谋划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等3个重大水利项目。

2013年7月31日,水利部正式批准许昌成为全国46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11月1日,我市召开高规格的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动员会,发出了万众一心治水兴水的动员令,吹响了3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冲锋号。

一时间,3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成为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热切期盼、倾力参与的“一号工程”,成为各级主要领导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一把手工程”,也成为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严明奖惩的“一票否决工程”。

试点期间,我市坚持高端规划、科学运作、部门联动、克难攻坚,共投资81亿元建成9类56项示范工程,同步构建起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全部完工,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呈现出一幅“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使许昌真正成为一座在水声中醒来的城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全面建成,成为我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

“在极度缺水城市中推进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是很罕见的,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众多缺水城市有着示范意义。”参与许昌水系建设前期规划的同济大学副教授朱勍表示。

水利兴,百业兴。3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最大症结,圆了许昌几代人的“亲水梦”,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优势和活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

2013年6月27日,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现场,当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致清登上领奖台,拿到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杯和40万元奖金时,他的笑容谦和而笃定。

在当天的大会上,我市一次性拿出760万元,奖励了3家优秀创新型企业、6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和4名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宣布以每年拿出至少500万元奖励创新以及建设专家公寓等优惠条件,面向国内外招揽前沿人才。会上,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奖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我市科技界、企业界产生了强烈震动。“一次性760万元的奖励在许昌历史上也是首次,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时任市科技局局长鞠书军认为,在许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非常及时、必要,大会规模、规格前所未有,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以此为起点,我市连续6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累计拿出逾2亿元“真金白银”,对优秀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重奖:2013年760万元,2014年1583万元,2015年898.3万元,2016年1405.6万元,2017年4953万元,2018年14589.82万元。

重奖之举,彰显的是求贤若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也是追梦的许昌以创新驱动发展、以人才引领未来的坚定信心。近年来,我市将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了追求创新、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普惠性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和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

得益于科技创新,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更好地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成了主流趋势。

2013年,我市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同年10月,又被河南省确定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创建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快治病’。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我们紧密结合许昌实际,搞好顶层设计,加强工作创新,探索适合许昌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马红伟告诉记者。

2016年,我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大数据管理局,建成了全省首个政务云计算中心,并把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作为“五城联创”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

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我市因地制宜,提出了“以5G技术为引领,以大数据为核心,搭建两中心、四平台,实现N项智能应用”的建设内容:以最前沿、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引领,通过建设城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和公有云中心,搭建起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等4个平台,涵盖全市公共设施、服务、管理、产业、安全等5个方面的N项智能应用建设。

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实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办理各种事项上百万件,办结率在99.8%以上。许昌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市直30多个部门的上亿条离线数据,建立了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4个基础数据库和社会信用、电子证照主题数据库,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神经中枢”和城市智慧化的“最强大脑”。魏都区智慧社区以智慧党建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基本内容,通过整合资源,为居民提供精准便利的服务,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通过加快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我市积极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切实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强政、惠民、兴业作用越来越凸显。2018年5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物联网日”第一次筹委会工作会议上,我市因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被选为“世界物联网日”主席团副主席单位。

如今,依托大数据,全市涉及城管、交通、医疗、教育、环保、水务、物流、旅游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应运而生,涵盖市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便捷、高效的智慧生活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