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刊

产业支撑 开足马力勇争先

柏恩众禾光学纳米智能新材料产业园,技术人员正在展示纳米材料产品应用 乔利峰 摄

远东公司传动机器人生产线 徐鼎烨 摄

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实现智能化制造 乔利峰 摄

瑞贝卡公司高档发用纤维丝项目 朱宁 摄

区长马浩(左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陈江超 摄

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 徐鼎烨 摄

本报记者 雷剑德 申超锋 任萌 通讯员 李水安

核心提示

时值隆冬,在建安大地,招商引资马不停蹄,建设热潮日益高涨,产业革新争分夺秒,一幅经济腾飞的磅礴画卷跃入眼帘。“汉韵新城”初具规模,发制品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膨胀壮大,现代物流业发展后来居上,智慧医疗、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以高新技术服务业项目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一批新商业中心和小微企业活力四射……

“产业铸就实力。建安区拥有其他县(市、区)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理应在产业兴区、产业强区上走在前列。我们将突出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工作,催生更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更多大企业集团,化优势为胜势,真正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以产业支撑发展。”谈及产业兴区、产业强区问题时,建安区委书记邵七一掷地有声地表示。

经济活跃度日益增强——

紧抓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建安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先后经历了18次行政区划和名称更迭,彰显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7年2月5日,建安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许昌县由县到区的华丽转身,掀开了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迈向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改县设区之后,建安区成为许昌中心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大力度上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市、区两级的行政、产业、土地、人口等各类资源要素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配置和优化重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均可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在优化产业布局上,有利于推动节能降耗、集约节约、低碳环保发展,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从而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省、市大力推动郑许一体、许港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建安区将实现与大郑州都市区的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将成为郑许一体化的“桥头堡”。

2017年,建安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了工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全年完成投资282亿元,投资同比增长15.5%,增速稳居许昌市第一位。其中,发制品、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150亿元、140亿元;红东方、世纪香入选河南省“专精特新”行业领军型企业,环宇玻璃、金欧特入选高成长型企业,远东荣获“省长质量奖”,世纪香等6家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成功挂牌,新增数量为历年之最。今年10月,在《人民日报》发布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建安区成功入围“2018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

这些惊人变化的背后,正是建安人抢抓机遇、乘势而为, 着力把全区打造成转型发展新高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这几组含金量十足的统计数据,佐证了建安区昂然前行的发展雄姿,见证了建安区虎啸龙腾的经济面貌。如今,建安区经济规模稳健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

优化产业环境,助推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在河南豪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传动轴智能生产线上看到,忙前忙后的是一台台工业机器人。它们不停来回挥动手臂,或打孔,或焊接,加工组装着各种零部件。该公司车间主任袁中亮告诉记者,这些用工业机器人生产的配件,质量好、效率高,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像这样的高技术企业在建安区还有很多。去年以来,该区向内加强研发,向外开放招商,开辟了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突破,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建安区坚持“当好保姆”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为企业“把脉问诊”、谋划发展,还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做到“亲”不逾矩、坦诚交往,“清”不远疏、清白纯洁。

深化“放管服”改革。区本级131项审批服务实现了“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三十五证合一”“先照后证”等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联审联批,减少了审批、核准、备案前置条件,压缩了办理流程和审批时限。

推动产业载体建设。尚集产业集聚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3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84.6亿元,同比增长20.4%。张潘精细化工园区入驻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城南商贸物流园现有中等规模以上企业139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个体工商户41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8%。

大力推进开放招商。2017年,全年签约引进产业项目34个,签约金额217.7亿元,到位资金96.6亿元;新开工项目113个,竣工投资项目50个,全年完成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102%。2018年前三个季度,建安区累计签约重大项目31个,签约资金189.6亿元,履约27个,开工运营24个,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传动轴、发制品、农机具,是建安区闻名内外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在,这些产业的“转型之变”正悄然发生。去年,建安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展现了强劲的“科技爆发力”,9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成功“联姻”,3家企业科研成果通过省科技专项验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年申请专利1528件。

以发制品闻名全球的河南瑞贝卡集团,不仅建起了高科技含量、规范化生产的高温发丝产业园,更在2017年成功进军新能源领域,推动了瑞贝卡少林客车新能源汽车项目成功落地。

新产业、新业态同样展示出新魅力。落户于建安区的柏恩众禾公司研发的纳米光学柔性成像产品工艺全球领先。这一项目不久即可建成投产,将在智慧公交、智慧医院、智慧教学等智慧城市建设多个领域中“大展身手”。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建安区奋发作为、奋勇争先,在全市前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前三季度,建安区生产总值完成232.8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全市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59.3%,增速全市第一;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80.5%,增速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率全市第二;省外资金完成率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6亿多元,增长26.6%,增速全市第三;三产投资增长53.8%,增速全市第三。这些数字出彩、闪光、有味道,为建安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集群效应表现抢眼——

积聚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近年来,建安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推动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阵地、扩大开放招商的重要平台倾力打造,大力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互联网+”战略,着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并引进了阿里巴巴、 中通云仓科技、菜鸟物流、绿地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了强大动力。

尚集产业集聚区晋升为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372家。在这个集聚区中,多个专业园正在加快规划建设。中兴智汇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 20 亿元,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8亿元,确定入驻 8 家国家级和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计划招引国家级质检中心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20 个以上、省级质检中心 30 个以上,吸引 50 个相关企业入驻,成为中原地区功能最全、技术最高、规模最大的公共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平台,可实现年收入100亿元。在2017年度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考评中,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获得300万元奖励。

建安区特色商业区2016年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11位,较2015年前进了53个位次,获评2016年度河南省十快服务业“两区”。2017年,特色商业区入驻企业47家,新增规模或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1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50%。在2017年度全省服务业“两区”考评中,建安区特色商业区晋级为河南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

城南商贸物流园区荣获“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称号,入驻企业139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6亿元;精细化工园区道路交通、热力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建安区已培育出发制品、汽车零部件 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9个县域特色产业园初具规模,主要产业载体对全区经济贡献率在80%以上,全区重点项目呈现出集群化、创新化的突出特点。

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建安区作为郑许一体化的桥头堡和中心市区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生产要素正加快集聚。”建安区委书记邵七一表示,面对大好机遇,建安区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