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连续刊发了我市脱贫攻坚的典型村和典型个人,尤其是扶贫村,产业扶贫成为这些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笔者认为,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成工人的做法值得推广,尤其是在当下的农闲时节,通过合理选择项目,以产业扶贫方式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大有可为。
人尽其力,力尽其能。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闲余劳动力。贫困村一般地处偏僻或边远地区,由于交通受阻或观念所限等原因,不少贫困人员很少外出打工,以致长期滞留在家中。这些人员的闲余,是一种劳动力的浪费。如果有了扶贫产业,把这些闲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有活儿干,工作有了着落,并能增加收入,脱贫就有了保障,此乃一举多赢的好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可以提高贫困人员的劳动技能。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员,一般都是干农活儿的人,劳动技能相对低下,其外出打工的机会将会大大地减少。若有了产业扶贫,可先对他们进行产业方面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产业知识,提高产业操作技能。有了熟练的劳动技能,他们不但可以从事产业劳动,而且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和壮大,并且可以实现“扶贫先扶志”的扶贫目标,为他们永久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扶贫道路上,只有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基础上,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人员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