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刊

披荆斩“疾” 筑牢“健康长城”

——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开放40年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纪实

开展人感染禽流感应急演练

土源性线虫病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从孩子抓起

环境优美的许昌市疾控中心

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毒株

开展预防接种宣传

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

本报记者 马晓非 通讯员 唐丽红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即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主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可以说是‘生力军’。”许昌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占欣对记者说,坚守着预防疾病的工作基底,该中心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奋战在保卫群众健康的第一线,努力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从科学战胜非典到积极主动应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从预防控制传染病到综合防控慢性病,从不断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到持续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从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到努力推动全面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从与疫病斗争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了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许昌疾控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以一己之躯守护着许昌人民的岁月静好。

时光荏苒,弹指四十载。牢记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许昌市疾控中心披荆斩“疾”,奋勇向前,一道坚固可靠的“健康长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经在曹魏故都筑起,并日趋完善。

坚毅 提档升级,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改革开放40年来,许昌市疾控中心以提升疾控队伍素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重点,争取免疫规划实验室装备采购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3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建立了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艾滋病综合防治、儿童预防接种等21个监测报告系统,并实行网络直报,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该中心引进了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建立了百级净化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了病毒分离实验室,目前已具备流感病毒分离培养能力,并为国家实验室提供流感毒株,对国家流感疫情的研判、流感疫苗的制备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的要求,该中心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专业人员培训、检查督导等各项防治措施,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网络直报,实现了疾病监测系统“平台到县、网络到乡、触角到村”,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为满足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该中心逐年加大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建立了稳定的职业健康检查、辐射监测、职业中毒监测等三大职业病防治队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开展职业健康体检18万余人次,上报重点职业病个案数据12000余人次,为广大劳动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中心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地方病流行分布情况,并推行食盐加碘、病区降氟改水等措施,使碘缺乏病、氟中毒等地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开展寄生虫病调查,指导实施服药驱虫,钩虫、蛔虫、鞭虫、蛲虫、囊虫等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消除了疟疾,已连续27年无脊灰病例、33年无白喉病例发生,控制了麻风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及副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率较低,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急性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能力不断增强,降低和控制了碘缺乏病、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黑热病、头癣等地方性疾病和寄生虫病。近年来,我市没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这些都是我市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的有力证明。

奉献 严阵以待,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谁是最可爱的人?”著名作家魏巍曾经满怀深情地记录了那些可爱的人。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每一次面对重大传染病的侵袭,“许昌疾控人”都不畏艰辛,甘于奉献,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康奉献给人民,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疫情犹如号角,疫情就是命令。无论是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麻风病等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还是地震、水灾等自然灾难,在紧急关头,“许昌疾控人”都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002年8月1日,建安区和襄城县首次发现皮肤型炭疽疫情,疾控部门快速出击,迅速控制疫情。

2003年4月21日,我市发现首例非典,许昌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非典防控领导组和专家技术处理组、应急处理小分队、疫情监测组、消毒消杀处理组、宣传信息报道组、后勤供应保障组,深入疫区开展各项监测控制工作。连续两个多月的奋战,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许昌市疾控中心迅速组织了一支由1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应急支队赶赴灾区,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2008年,我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由于防控措施得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09年甲型流感流行,许昌市疾控中心积极搞好监测和宣传,消除群众恐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013年4月,全国出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该中心积极应对,成功排除一例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疑似病例。

2013年9月,许昌辖区某乡镇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许昌市疾控中心积极开展病例调查、样本采集等工作,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不顾脏臭实地察看蚊蝇滋生地,捕捉蚊子、鉴别蚊种,冒酷暑喷洒消杀药物,科学防控使疫情很快得到处理。

厉兵秣马练真功,枕戈待旦为人民。为提高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该中心建立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协调等应急处理工作,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制定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预案,多次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此外,该中心还配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查处置车和消杀专用车,配备了流行病调查应急处置包、检测应急处置箱和检测试剂、消杀器材和药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磨炼,许昌市疾控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敢于打硬仗、能够打硬仗的队伍,以高水平的疾病防控能力守护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责任 规范管理,免疫规划稳步推进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40年前,我市实施计划免疫,为适龄儿童接种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4种疫苗,可预防6种疾病;2008年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将免疫规划疫苗扩展为12种,可预防12种传染病。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工作,取消了村级接种点,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预防接种单位156个,其中预防接种门诊107个、产科接种点49个;统一了预防接种单位公示内容及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区域范围,并积极创办“预防接种家长课堂”,营造了良好的预防接种氛围,有效提高了接种服务质量。

在推进免疫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许昌市疾控中心自2008年起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于2011年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化、网络化管理,实施了儿童预防接种证条码发放、接种证打印;2012年实行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直报工作;2017年应用“预防接种+互联网”手段,推行预防接种App,实现接种提醒、预约等功能。目前,我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管理已实现乡级全覆盖,实现了预防接种信息共享、跨区域接种、网络预约等功能,全市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已纳入正常运行轨道。

通过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免疫质量,完善疾病监测系统,我市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并有效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白喉、麻疹、甲肝、乙肝、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40年来免疫规划工作成就令人瞩目。

实干 织密网络,慢性病管理模式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代又一代“疾控人”的努力下,传染病发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则逐渐上升,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群众健康。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防治任务显得繁重而艰巨。对此,许昌市疾控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基础监测,加强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探索慢性病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2007年我市启动居民死因监测报告,2013年开展了魏都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2015年开展了禹州市居民健康营养调查项目,2016年启动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和肿瘤监测报告工作。慢性病各项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慢性病监测的基础数据正在不断完善,为我市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5月12日,我市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二一”行动,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以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并启动了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餐厅、健康食堂等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健康支持性环境。

自2013年我市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活动以来,魏都区和禹州市已成功被评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这标志着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正在我市逐步建立。

配合我市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许昌市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业务技术指导作用,带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尽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加强对其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早治率、规范化管理率和控制率。

担当 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的“疫苗”。因此,许昌市疾控中心始终把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40年来,我市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从最初的卫生宣传发展为健康教育,如今正迈向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手段也从发宣传单、写标语口号发展到举办健康讲座、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新旧媒体进行健康科普等。

我市自2012年启动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以来,广泛开展健康巡讲,走进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健康科普讲座;利用电视、城市电视、社区宣传栏开展健康公益广告宣传;利用《许昌日报》《许昌晨报》和网站、微信等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印制发放大量健康宣传材料和健康支持工具,促进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和健康行为改变;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中医素养监测和烟草流行监测,掌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和成年人吸烟率;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和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推动医院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将健康融入一切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守护群众健康,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任重而道远。路承载着足迹,足迹延伸着路。所有的路都会有尽头,但开拓者的足迹没有尽头。未来,许昌市疾控中心将团结进取、顽强拼搏、与时俱进、追赶跨越,在守护群众健康的路上,走出更加坚实的步履,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