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刊

丹江水来 “小绿”上街

2014年:城市在解渴变美中奏响绿色奋进曲

□本报记者 许廷合

2014年9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陶岔渠首至黄河以南段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图为9月21日,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流淌数百公里的水头到达干渠许昌段。充水试验旨在检验干渠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为工程运行前的安全性评估、顺利投运提供技术保障,为全线通水做准备。 经历了移民拆迁、工程建设,期盼已久的丹江水终于来了,许昌人欢喜雀跃。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为许昌市实施三大水利项目解决了“水从哪里来”的根本性问题。 牛书培 摄

2014年9月2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70岁的王全立特意起了个大早,翻了翻衣柜,挑了件还算满意的夹克穿上。因为这天,他要去5公里外的冀庄村见一位重要的“客人”——听说丹江水当天上午就要到了。

同王全立一样,就在这一年,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在翘首期盼中迎来了梦想成真的幸福时刻: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预示着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调水梦变为现实。

作为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1座受水城市之一,逶迤而来的一渠清水,不仅为许昌这座极度缺水的城市注入了生命的甘露,也为许昌这座厚重的古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水来了!水来了!”2014年9月21日8时36分,在禹州市鸿畅镇冀庄村,伴随着沿渠群众和建设者的一片欢呼声,引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水头经过长途奔流,缓缓注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许昌段开始全线进入充水试验阶段。

随后,历经充水试验阶段的“体检”和预演,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提闸通水。12月14日,丹江水水头正式抵达许昌,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市的缺水境况;12月15日,许昌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周庄水厂开始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向市区试供水,我市市民从此吃上了优质甘甜的丹江水。

“原来别说吃好水,就是吃上水都困难。”今年70岁的辛建恒说。辛建恒家住市区文庙后街,据她回忆,当时市区天平街、南大街地势最高,缺水严重的时候,自来水厂就用水车拉水供附近居民饮用,很多人从夜里就开始排队等水。

作为曾经的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丹江水的到来,润泽了干涸的许昌大地。而在这千里调水的背后,回响的是奋勇拼搏的号角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全长54公里,总干渠经过我市禹州和长葛两地的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4个行政村。从主体工程开工到正式通水的4年多时间里,全市上下讲政治、顾大局,无数党员干部投身其中,数不尽的建设者奋战一线,在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许昌答卷”。

如今,品茶饮水时的甘甜体验,成了许昌市民受益于此项工程的最好写照。目前,许昌市区、各县(市、区)城区及神垕镇等先后用上了丹江水,实现了许昌市受水目标全覆盖。据统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运行4年来,已向我市累计供水5.06亿立方米(包含生态用水2.54亿立方米),供水面积达到174.5平方公里。

奔涌而来的一渠清水,不仅有效破解了许昌的水资源困局,夯实了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托举起城市发展的新梦想。伴随着三大水利项目的成功实施,我市成功打造出“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2017年4月,许昌成为全国第二座、全省第一座通过验收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绿色,是生命的基调。如果说远道而来的丹江水给城市发展送来了绿色的希望,那么这一年街头开始流动起来的“绿色风景线”,则淋漓尽致地诠释着许昌对绿色的追求与守望。

2014年1月25日,在许都大剧院门前广场上,随着全市出租汽车更新暨公交车投放仪式的顺利举行,200辆新能源公交车开始陆续奔驰在许昌的大街小巷。此次更新公交车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在我市历史上均属首次。

对于许昌市民来说,双层公共汽车自此开进了记忆,而随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群众出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从昔日破旧拥挤的车辆,到如今的一辆辆舒适豪华的新能源公共汽车;从昔日孤线运营的乘车线路,到如今遍及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四通八达;从昔日等公交车时的“望穿秋水”,到如今“手机公交”的实时查询,许昌公交的身姿愈发美丽,为民惠民的篇章更加出彩。2017年,交通运输部公布“十三五”期间第一批次“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名单,许昌高分入围,勇夺国家“公交都市”奖牌。

也就在这一年,“绿色交通,低碳出行”还有个不能不提的名字——“小绿”。2014年7月2日,随着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成启用,首批1200辆“身姿”轻盈、“肤色”浅绿的公共自行车正式上岗,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小绿”。

“小绿”一经亮相,就立即在市区大街小巷掀起了一股“绿旋风”。据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公室主任郑联洲介绍,我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自运营以来,以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为导向,先后经过五期建设,目前市区建成站点350个、投放自行车8000辆,基本实现了我市主城区全覆盖。同时,市区的河湖水系沿线重要景观节点配套有“小绿”站点建设,扫码借车、市区和各县(市、区)公共自行车可以通借通还等运营特色,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人性化服务水平。

如今,骑“小绿”已成为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我市“小绿”使用率位居全国同类项目前列,成为低碳理念在许昌深入人心的有力见证。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办理“小绿”卡的市民有7万余人,累计骑行量达2430.3万次,平均单次骑行时长为15分钟。如按照平均单次骑行3.6公里计算,行驶里程约874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187圈;减少碳排放量2.01万吨,相当于在市区多种了200万棵树。

回望改革开放中的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成为中华圆梦的伟大壮举,而一场盛会的启幕,则续写着民族复兴的宏伟新篇章。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一群来自“云端”的互联网精英在中国相聚,共襄一场世界互联网的盛会。那一年,是互联网诞生45周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诞生20周年。

与现代信息技术热情相拥,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始终是许昌改革开放中的一个闪亮标签。回望这一年,许昌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

2014年2月26日,时任市委书记王树山、省公安厅副厅长吕红跃共同点击启动按钮,许昌“网上警局”正式启用。作为“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生动写照,许昌“网上警局”是全省首家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公安内部专网建设的与现实公安局相对应的便民服务平台,涵盖公安机关对外服务的各部门、各警种业务。该平台实行网络24小时自动受理,采取市公安局“整体设计、统一平台,顶层受理、反向督办,网上支付、快递投送”的先进技术模式,实现服务群众的全流程、全自动、全透明、全监督。

提起这一年的变化,如果说互联网成为许昌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引擎,那么一根网线,也开启了更多许昌人激情燃烧的网络创业岁月。

作为“中国淘宝村”,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的党支部书记史强妞清楚地记得,就在这一年,该村新增了4家跨境电商企业。“足不出户,靠一台电脑就能把蜂产品和蜂机具卖出去,不用外出打工,而且收入不菲,当然受到更多村民的青睐。岗李村共有491户,现在有196家电商企业,今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7亿元。”史强妞说。

当特色产业拥抱互联网,许昌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新旧动能转换正呈现出加速的格局。为加快网络经济强市建设的步伐,2017年2月28日,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网络经济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计划,到2020年,全市网络经济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互联网之光,正在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