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是许昌的地标。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砖塔,是许昌市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屹立于许昌老城区东南400余年,尽览一座城市400年的沧桑巨变。而文峰塔下40年来的变迁,可以看作许昌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到文峰塔,人们总会想起两则旧闻,一是文峰塔“冒烟”。1982年,文峰塔塔尖冒出阵阵“黑烟”,久久不散,许昌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文峰塔“冒烟”奇观的景象。事后,政府辟谣,塔尖“黑烟”并非真烟,只是萦绕不散的蠓虫罢了。二是文峰塔倾斜。1994年,国家、省、市拨专款对文峰塔塔身出现的裂缝、弹痕、松动现象等进行维修、加固。据当时测量,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36度,而这次修护未能使塔的倾斜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和纠正。
家住文峰游园附近罗马阳光小区的王先生是文峰塔附近的老住户,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初,文峰塔周边全是挤挤挨挨的小平房,和现在四周开阔的情景大不一样。塔周边的地方属于红卫医院,南边是红卫医院药房,北边有红卫医院的车库,东边是红卫医院的职工宿舍;再往北、往东就是原塔湾大队的居民区和菜地;西边则是一家旅社,紧邻备战路(现在的文峰路),老百姓叫它“大车店”或“干店”,常常住些赶马车路过的人。
1985年,许昌地区筹建博物馆,在两个备选地址春秋楼、文峰塔中选择了文峰塔,于是红卫医院搬迁。许昌博物馆于1987年年底建成,1988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西院的仿古建筑群和东院以文峰塔为中心的游览区成为一景。
“当时虽然博物馆建成了,但周边还比较破旧,塔东不远处仍是大片菜地,博物馆南邻是小火车站,一条小铁路(窄轨铁路)从文峰塔旁穿过,不时有黑色小火车通过。”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峰塔西不远处的许昌实验中学上学的赵宏跃回忆。
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对文峰塔周边进行彻底改造,建设文峰游园。恰逢小铁路停运,于是原来的小火车站和周边的低矮建筑一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喷泉、广场、建安七子城市雕塑、地下书城。它们与文峰塔、博物馆一起,使这片区域成为许昌最富人文气息的地方。文峰游园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开发,多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周边商业开始繁荣,特别是胖东来时代广场的建成投用,使附近的商业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
每天,天刚蒙蒙亮,文峰游园就热闹起来。有人打太极拳,有人跳舞,有人跑步……到了晚上,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溜冰、捉迷藏,老人们跳舞、听戏,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南侧的文峰塔下,相对安静,但也常常有戏迷表演,丝竹悠扬,笙箫和鸣;或者是书画爱好者举办的书画展、摄友们组织的摄影展,三五知己,交流切磋,三国文化韵味弥漫在缓慢的时光流转中。
2010年,我市在东城区许都公园建设了新博物馆,原址重新规划后于2011年6月25日挂牌许昌塔文化博物馆。2014年4月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全国唯一以展示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许昌各个广场游园中,文峰游园应该是文化氛围最浓的。这里既有文峰塔,又有塔文化博物馆,很有特色。晚上,我最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来这里散步、休闲,感觉特别幸福。”采访中,一位市民如是说。她这种溢于言表的幸福感,也是不少许昌人的感受。